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专家号留社区增强就医信心
李祥
//m.auribault.com 2016-12-14 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日,本市正式推出医联体慢病专家团队服务模式。天坛医院、友谊医院、朝阳医院、世纪坛医院、同仁医院5家市属医院试点组建29个医联体慢病专家团队。专家将为社区转诊患者预留约三成号源,疑难慢性病患者想挂三级医院的专家号,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将是最便捷的途径。

  这一政策推行后,专家与团队的医疗资源无疑成为社区医院的“亲友团”,因而,专家号留在社区了,作为医改的受益对象,患者的就医信心也应该留下。

  基层医院直接与患者接触,是居家养老、家庭医生等政策的落地载体。其医疗水平能否得到信任,事关医改成败和医疗资源能否合理调整。所以,“强基层”一直是医改重点。但就医是个人行为,政府不能强加干涉。可太多的患者抢占三甲医院资源,也会形成“牛刀杀鸡”的浪费。据报道,只要有便利条件,更多人都会选择专家号就诊,哪怕是个感冒。此前医疗专家做过的统计也表明,只有三成左右的人属于疑难杂症患者,确实需要专家诊治。

  将专家团队资源垂直预留在社区,既是为社区医院配置了“外脑”,更是强化和增加了社区医院的功能。从以往简单的“量血压的药铺”,升级为慢病治疗干预和家庭医生等医疗卫生政策的落地机构,成为百姓理性就医的身边顾问。

  基层医疗水平和队伍建设在不断提升的同时,百姓的就医心理也需要调整和引导。很多人看病只认医院不认大夫。因此本市此前曾推出过社区医院直通三甲挂专家号等类似政策,但最低时转诊的病例只有2%。比起身体疾病,心理的偏执似乎更需要治疗。

  医改领域虽不能照方抓药,但数据调查的研究方法至少也可对比借鉴。比医院的招牌广告更能说服人心的是疗效,三成专家号预留社区,如果能让患者切实感觉方便又受益,就医信心必然也会留在基层,医改也就向前迈进了一步。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