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猪坚强”死后制标本只是商业炒作的另一种手段
杨建萍
//m.auribault.com 2016-03-24 来源: 中国江西网
分享到: 更多

  今年,猪坚强9岁了,在四川建川博物馆里安度晚年,每天吃20~30斤玉米、绿地散步1小时,它有可能成为最长寿的猪,而博物馆决定在它死后,作为标本展览收藏。(3月22日 华西都市报)

  作为一只可能是猪世界最出名的猪,“猪坚强”有着不同的经历。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在废墟中靠木炭饮雨水存活了36天。随后市民及网民呼吁,不要把将它变成餐桌上的美味,并为其取名“猪坚强”。而后,又被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买下,送入了博物馆。然后,“猪坚强”便开始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出名,爆红以及“利”。

  并不反对“猪坚强”的出名,也不反对“猪坚强”长寿自然死亡,毕竟这是坚强精神的体现,也是悲惨地震中美好的一种慰藉,一只动物都可以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人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但是,当这种精神和这种慰藉被无限的放大和过度的包装,一味的被用于商业目的,而且还是打着汶川地震的旗帜时,我们就不得不对这种方式给予质疑。到底“猪坚强”是坚强精神的象征,还是作为你们博物馆敛财的工具?在它身上,博物馆看到的是坚强,还是满眼的人民币?是坚强到死了都要留住坚强,还是死了都要敛财?何况,这个博物馆还是当地一个民办博物馆。

  对于这个答案,我们不清楚,不知道,也无从得知。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猪坚强”有了粉丝,有了属于自己的歌,有了属于自己的“春晚”,有了自己的金牌,有了自己的周年庆,有了自己的克隆猪……而在这背后,如果说没有商业利益的推动,没有经济利益的策划,没有一个又一个的目的,这种说法,你会信吗?

  商业利益本身没有错,而恰当的商业炒作也符合常理,更别说现在的商业炒作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必然。商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大规模炒作,加大渲染力度,以达到广告宣传或正常新闻宣传难以达到的商业效果,这从商业炒作来说是无可厚非的。并且对商人来说,有投资就得有双倍的回报,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进行商业炒作,在利用名人效应的时候,遵守道德的规则和底线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要用道德来炒作,不要用道德来敛财,更不要打着道德的旗帜高尚的旗帜来掩盖自己,想来这才是这个社会现在最缺的。

  不反对宣传“猪坚强”,不反对包装“猪坚强”,也不反对将其用于“商业利益”。但请不要打着汶川地震的口号,不要打着“坚强”的口号,敛财就敛财,不要为敛财找一个美丽的外套,一个高尚的借口。“猪坚强”是坚强,但那些打着保护它的人早已让商业利益遮住了坚强。或许对猪坚强来说,本只愿做一只干干净净,单单纯纯,平平凡凡的猪,可最后竟然扬名天下,永载猪史,不知是幸,还是哀?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