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银行业进入“寒冬”了吗
北京青年报特约评论员
//m.auribault.com 2016-09-02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银行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唯有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给企业实实在在的支持。如果银行不能做出这样的调整,就只有让效益继续恶化下去,让降薪和裁员始终相伴,如影随形。

  新一轮降薪潮开始席卷金融机构。据报道,16家上市银行中,已有多达10家银行人均薪酬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民生银行上半年人均薪酬同比下滑23.2%。与此同时,上半年多家银行的员工人数也在悄然减少,中行、农行、工行、建行四大行员工合计减少超过2万人,招行员工减少了7000多人。(相关报道见A13版)

  降薪与裁员同时出现,这在以往是很难与银行联系在一起的,至少这在银行业不会大面积出现。近年来,银行被认为是“躺着也能赚钱”的行业,无论世界财富榜还是中国财富榜,银行都占据最显著位置——这主要源于中国企业的钱好赚,中国居民的储蓄贡献大,为银行提供了大量低成本存款,供银行赚取很高的利息差,供银行再通过派生存款、派生贷款等手段,源源不断地赚取巨额收益。

  现在,降薪与裁员同时出现,是否意味着银行业的“寒冬”已经到来?据统计,从2013年3季度开始,银行不良贷款就告别多年的“双降”态势,出现大幅回升。不仅如此,银行新增信贷面临“资产荒”,原来风险较小的国企债务、地方政府担保的信用债也开始爆发风险,新增资产缺乏“安全区”,可谓腹背受敌。

  尽管如此,也并不意味着银行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如果银行的经营是与经济发展、企业运行紧密协调的,信贷投放是依据市场规律进行的,那么,银行的经营状况也应当比较准确、客观地反映经济的运行状况,特别是企业的运行状况,而不是与经济运行相向而行。其实,近年来银行的经营状况是“失真”的,它没有有效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经济下行、企业困难加剧之时,银行的利润却不断攀升。银行的利润不断攀升,是以经济发展和企业利益为代价的。正是银行过度强调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才使得自身的长远利益和经济的全局利益受到了损害。

  针对银行降薪,民生银行股东史玉柱表示,降低薪酬水平是昏招,企业可以减人,但决不能减薪酬,否则人才严重流失;企业减人是淘汰没用的人,减薪是赶走有用的人。这话说得有道理,但忽视了另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现在的银行,并不只是在降薪,而且也在裁员,降薪和裁员是银行同时出现的现象。只是需要特别注意,这样的现象到底是短暂的还是阶段性的?是一种过渡性特点还是长期走势?

  作为银行生存基础的企业,尤其是实体企业,由于长期得不到银行的有效支持,近年来普遍面临经营困难的格局。企业活不好,银行又岂能活好?银行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唯有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给企业实实在在的支持。可在效益下降的情况下,银行能够做出这样的调整吗?不调整,就只有让效益继续恶化下去,让降薪和裁员始终相伴,如影随形。

  正常情况下,降薪确实不是高明的招数,裁员也不是企业摆脱困境的有效手段,但面对效益下降、经营困难,“躺着赚钱”的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银行不得不出此下策。从目前的经营理念和思路来看,一些银行似乎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而仍然沿袭传统的思维模式,那么当前的困难将很难摆脱。这也进一步说明,加快金融改革,已成为金融行业最为紧迫的课题,特别是让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搅和银行这潭死水,让银行不再在没有竞争中无序发展,是关键中的关键。

  降薪与裁员,不一定代表银行业的“寒冬”已经来临,但是,如果不转变观念,不调整思路,银行的“寒冬”总有一天会出现。一直以来,银行业存在的许多风险,都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得以避免和化解,现在银行自身如果没有足够的警觉,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风险迟早会爆发。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