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叫停“门诊输液”需医患相向而行
张玉胜
//m.auribault.com 2016-07-13 来源: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 更多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个医学基本原则,在现实中却呈逆向顺序。在中国,医院输液室俨然是最忙碌之地,“吊瓶森林”蔚为壮观。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达104亿瓶,相当于人均每年输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到3.5瓶的平均水平。,是摘掉“吊瓶大国”名号、回归合理用药本源的理性与明智之举。

  门诊输液受到诟病,不仅因为静脉输液是公认最危险的给药方式,更在于过度输液会造成抗生素被长期滥用,增加人体耐药细菌的产生,最终导致无药可用。卫生部在2013年12月发布的“用药十大原则”,第二条就明确规定“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江苏等地多家公立医院推出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的改革新政,无疑是践行用药原则、把好门诊首关的有益尝试。

  纵观当下的医疗现实,静脉输注不仅成本低、见效快,而且可以为医院带来高于口服用药的诊疗利润。叫停“门诊输液”,将冲击到医疗机构的利益格局,这就需要医务工作者摒弃功利思维,恪守职业道德,树立安全第一、患者至上的科学施治理念,尤其要达成“输液堪比一次小手术”的风险共识,让“门诊不输液”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医习惯;同时,更需要医疗机构行之有效的制度监管,比如完善由此带来的利益分配方案,重构日常门诊、急诊与住院的科室设置,细化叫停“门诊输液”行为清单,制定有违门诊输液禁令的问责处罚办法等。

  另外,鉴于民众对静脉输注的认知误区和就医习惯,叫停“门诊输液”还需患者的充分理解与主动配合。这就需要强化科普教育,让更多人了解滥用抗生素的潜在危害,矫正输液效果“来得快”、“减少副作用”、不输液就是“不给好好治病”等误解,消除对“是药三分毒”的过度恐惧,培育科学用药的良好就医心理。

  让“门诊输液”不成为一种医疗常态,需要相关常识的普及和医患双方的信任沟通、相向而行。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