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两会快评”之十五
中工时评:谁的耻辱?谁的遗憾?谁的悲哀?
贺少成
//m.auribault.com 2016-03-08 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 更多

  3月7日,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称:大批国人到国外去抢购奶粉,买人家东西,给人家送钱,人家还限购,这是中国奶业人的耻辱。

  无独有偶,格力集团董事长在谈到“国人到国外买电饭煲”时说:“这个事真的刺痛了我的神经。我觉得很遗憾,同时也很悲哀。没有理由中国那么多制造企业连一个电饭煲都做不好。”

  耻辱、遗憾、悲哀,这样刺激人的字眼,在两会这样的场合中出现,格外醒目。

  买买买,这成了国人出境游的一个关键词。2014年,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达1060亿美元,其中76%消费都发生在境外;2015年,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的消费达到了1168亿美元。而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除了奢侈品外,奶粉、化妆品、电器、马桶盖、剃须刀,甚至连安全套都成了国人海外扫货的目标。

  到底是谁让国人如此疯狂?

  今年两会,“工匠精神”成了一个骤然升温的热词,“匠人之心”更是成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同仁堂300多年的古训,至今仍有振聋发聩之效。相形之下,我们的一些国货让国人“弃之如敝履”,真的冤吗?

  以奶粉为例,三鹿事件的余波显然至今未了,不少中国人对国产奶粉的担忧大约与此仍然脱不了干系。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一个产品、一个行业,要想赢得消费者的信任,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和努力;而失去消费者,可能只是在一夕之间。

  而在中国,只在乎眼前利益、视消费者为无物的现象并不鲜见。国家严令禁止种植的转基因水稻在湖北出现:“山寨手机”甚至成了深圳一个另类的电子产品行业……而在这背后,正是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在一点点被蚀空。

  回头来看近期大热的“匠”字,即使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说也别有一番意味。

  “匠”,半包围结构里一个“斤”。去掉半包围结构,产品论斤卖,显然失去了应有的精巧和厚重。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匠”字的外围显然需要三个方面来支撑——工匠精神,需要最顶尖的人才,那意味着付出、坚守和执着;企业成为业内巨匠,同样需要以消费者为天的踏实付出;自律之外还需“他律”,政府的监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开放的一面,显然需要“大国工匠”们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大国工匠”,一个听来令人热血沸腾的词汇。但唯有培养出技术过硬的能工巧匠和引领潮流的行业巨匠,才能彰显大国的从容风范。彼时,也该有比耻辱、遗憾、悲哀更优雅的词汇用在国人身上。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