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楼市风险,多地念起预售资金“紧箍咒”-中工财经-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财经

产经

“烂尾”背后常有资金“烂账”,其中挪用预售款现象屡见不鲜

防范楼市风险,多地念起预售资金“紧箍咒”

2020-12-15 09:03:46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

  12月以来,全国多地出台政策,加强对商品房预售资金的监管,确保预售资金专款专用,从源头上防范烂尾楼等带来的楼市风险。这些新政策对此前监管漏洞进行了有针对性封堵,规范预售资金成为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

  近期,商品房烂尾消息不时传出,一些不靠谱的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卷款跑路,导致项目烂尾、购房者入住新家遥遥无期。为了保障广大购房人的合法权益,防范楼市风险,12月以来,全国多地出台政策,加强对商品房预售资金的监管,确保预售资金专款专用,从源头上防止烂尾楼的出现。

  记者了解到,由于国内商品房销售多为预售形式,此前全国各地已形成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然而由于执行情况不一,一些地方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并不鲜见。

  而如今,在房地产企业资金普遍承压的情况下,预售资金的“紧箍咒”能否念出效果?一些商品房烂尾导致的楼市风险能否止住?开发商会不会因此“失血”?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瞄准“烂账”,严管商品房预售资金

  3个多月前,昆明“别样幸福城”烂尾楼盘登上热搜。延迟6年仍未交房,购房者无奈搬入烂尾楼“抱团自救”的新闻引发热议。在一系列讨论中,加强预售资金监管被认为是一项治本之策。

  据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郎紫阳介绍,商品房烂尾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开发商项目太多、铺摊子太大,当市场需求下滑时楼盘不能及时卖出,导致资金链断裂;二是开发住房需要规划证、土地证、施工证、预售证等证件齐全,有些开发商边办证边开工,最后被证照卡住,导致工程停工。而大多数楼盘烂尾的原因是资金链断裂。

  对此,近日,昆明市出台《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工作的通知(试行)》(下称《通知》),对昆明市主城中心区范围内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的项目,其预售资金的收存(包括购房人按合同约定支付的定金、首付款、一次性付款及包括预售商品房按揭贷款在内的后续付款等预售资金)、支出、使用均进行监督管理。

  在项目完成之前,资金只能用于支付项目的工程款、建筑材料、辅助设施等款项、法定税费和到期银行贷款。房地产开发公司可以从预售资金中提取5%,用于支付办公和管理费用。

  此外,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格、经营业绩和诚信记录,对商品房预售资金实行分级监督。对于在昆明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具有一级资质和良好业绩、无不良行为记录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将开发项目重点监管资金的比例降低到25%。如果一年内发生一次不良行为,新建和在建项目的重点监管资金比例将提高到30%。

封堵漏洞,监管新政防范楼市风险

  “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实行政府全程监管、专款专用原则,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够有效预防开发商卷款跑路的行为。”郎紫阳表示,对于购房者而言,这份《通知》相当于为买房加上一把安全锁。

  实际上,这并不是预售资金第一次“挂锁”。一直以来,国内商品房销售多采取预售的方式,即购房人将定金、首付款、贷款等资金预先支付给开发商,开发商拿到钱将其用于工程建设。为防止开发商将资金用作他途,我国逐渐建立形成了与之对应的预售资金监管制度:开发商将预售资金存入商业银行的专用监管账户,在建设进度达到一定标准后,经由政府主管部门、银行审核,划拨相应款项,资金不得随意支取、使用。

  但现实情况是,一些购房人的房款没有进入到监管账户,进入到监管账户的资金也可能被开发商随意支取、用作他途。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一直都有,但预售资金被挪用的现象屡见不鲜。”

  “按照要求,开发商需要设立一个独立的资金监管账户,购房人将购房款直接划转到该账户。但不少开发商会让购房人将购房款划转到其他账户,有的甚至是直接划转到开发商法定代表人的私人账户中。这样的话,开发商就可以随意挪用该笔资金。”云南鑫金桥律师事务所律师宋薇薇表示,即使将全部购房款放入了资金监管账户,使用预售资金时,也有一些开发商通过提供虚假文件骗取银行拨付预售款。如果政府部门对开发商施工的进度监管不到位,资金也会被挪用。

  记者梳理发现,上述监管漏洞均受到了政策针对性的“关照”。“全程监管”“专户专用”“分级监管”等内容被重点突出。业内认为,这将给房地产市场预售模式带来一次深刻的变革。

资金监管趋严,房企要提高抗风险能力

  在专家看来,对预售资金进行监管,只是为开发商划出了一道“底线”。“只针对建设资金,而这一部分成本占总成本比重低。房地产企业理应留足这部分的资金余量,否则就表明其自身抗风险能力弱,进而存在工程烂尾的风险。”云南新亚地产分析师栗华说。

  然而,近年来,这条“底线”却频频失守。据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一些地区还曾放宽预售资金的监管,将预售款提取节点前移,帮助解决房地产企业资金周转问题。

  “在‘一城一策’、因城施策的背景下,不同地区楼市的资金监管呈现相近态势,侧面印证了近期内这些地区可能出现了房企资金链断裂问题。”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清杰表示,下半年,各地出台的有关加强预售资金监管政策,是在新一轮稳定房价的大趋势下,通过规范预售资金来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做法。

  记者注意到,市场中有人担忧,作为房企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预售资金被念起“紧箍咒”,房地产资金链条可能进一步承压。还有人担心,房地产市场的预售制体系因此受到冲击影响。

  对此,各地在收紧监管的同时,也对政策意图进行了反复强调。郎紫阳表示,预售资金监管主要针对烂尾楼的预防以及供应的提效,监管的持续加强将助力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周清杰也表示,监管并非打压。“虽然会使房企可用资金压力增大,但这恰恰利好资金实力强的优质企业进入房地产行业。”(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榆)

编辑: 陈思南

财图

观察

专题

消费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