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原标题:全国每1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产自常州,全球每10辆就有1辆搭载常州电池——(引题)
“不出常州,基本能把一辆车的配件找全”(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曦 黄洪涛
“不出常州,基本能把一辆车的配件找全。”浩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江苏常州天宁区,其生产的电动摩托车远销100多个国家。公司创始人周维是湖南人,谈及为何扎根常州办厂,他说:“这里完备的产业链和一流的营商环境,给了我们有力的支撑和底气。”
不久前,常州迈入“万亿之城”行列,新能源产业“功不可没”:2023年,全市新能源领域规上企业产值超7680亿元,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8.9%。10余年来,常州在涉及新能源的多数领域深耕布局,在全国率先构建起“发储送用网”全链条产业闭环。
作为苏锡常板块中经济体量最小、人口最少的城市,常州曾一度不被看好。从屡被调侃的“苏锡无常”到成绩亮眼的“新能源之都”,常州崛起的密码是什么?
有胆有识 赢得先机
走进理想汽车常州基地焊装车间,一种科幻感油然而生。无人化的AGV小车“闲庭信步”,娴熟地将电动机、密封条、螺栓等上千种零部件运送至相应工位;几百台焊接机器人“挥舞双手”,灵活自如地对上千个焊点进行精准焊接;工位一体机“严阵以待”,实时监测各环节的生产进度和精度,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失误……
站在轰鸣的车间里,理想汽车智能制造负责人李斌告诉记者,依托自动化、智能化的产线,常州基地累计下线新车突破77万辆,去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
2016年理想汽车CEO李想带着3页PPT到全国各地物色生产基地。屡屡受挫后,他来到常州武进高新区。经过多轮调研和洽谈,武进高新区以“招投结合”的创新模式吸引理想团队入驻,新能源整车制造的“常州篇章”从此起笔。
相似的故事同样发生在储能板块。2015年,总部位于河南洛阳的中航锂电(现改名为“中创新航”)陷入经营困难。听闻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积累颇深,常州顶住压力将其引入金坛区,通过注资帮助企业完成了绝地反击。如今,中创新航动力电池装车量跃居全国第三。
“常州的崛起,不靠运气靠手艺。”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陈英武分析称,作为制造业重镇,常州一直在寻求传统产业升级。2010年前后,新能源行业尚未显山露水,常州政府通过深入调研了解,率先意识到这是一片蓝海,以精准的眼光抢占先机。
2009年,常州提出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开始引导新能源产业发展;2013年实施“工业经济三位一体转型战略”,新能源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期,龙头企业相继落户。2021年以来,加快壮大新能源领域产业集群。2022年首次提出建设“新能源之都”目标。
串珠成链 聚链成群
常州是近现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苏南模式”的创立者之一,始终重视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数据显示,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7个,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位列地级市前列。
在陈英武看来,除了投资的眼光和定力之外,常州还拥有超强的产业配套能力。“齐全的工业门类,完备的产业体系,也是理想、比亚迪等整车企业选择常州的重要因素。‘链主’的入驻引来更多零部件企业,加之政府持续推动新能源强链补链,上下游企业不断聚集、相互依存、抱团前进。”陈英武说。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志坤对此感触很深。他告诉记者,对于动力电池企业来说,常州是一块创新创业的风水宝地,产业链完整度达97%,居全国首位。“蜂巢能源所在的金坛区,拥有动力电池链上企业超110家,我们的智能装备来自海目星,正极材料来自当升科技,负极材料来自贝特瑞,隔膜来自厚生新能源……基本实现了本地化配套。”
如此一来,企业设备出了问题,工程师很快就能赶到,需要原材料也可以随时下单。王志坤说,这不仅大大节省了交通物流费用和仓储空间,而且有利于上下游企业合作研发。
近年来,常州在新能源的“发储送用网”各环节发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在发电环节,常州拥有天合光能、东方日升、亿晶光电等一批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覆盖除多晶硅料以外的所有生产环节;在储能环节,常州聚集了动力电池产业链上32个环节中的31个,全球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中有4家落户于此。
在输送环节,常州享有“世界变压器之都”的称号,变压器产品结构覆盖各式型号;在应用环节,新能源汽车产业覆盖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10多个领域,2023年整车产量达67.8万辆。
创新谋变 剑指未来
依托天合光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以及中汽研、国创等公共服务平台,常州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创新“变量”释放高质量发展“增量”。近4年来,全市新能源领域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40%,动力电池领域专利数全国第一。
站在新能源风口,常州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氢能、石墨烯、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更“新”的能源和材料。位于滆湖与长荡湖之间,地处常州市地理中心的“两湖创新区”,承担起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任务,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据了解,“两湖创新区”已引进南京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南医大常州医疗健康科技园、长三角(常州)创新中心、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等高校院所或科研机构,计划建成人口达200万的产教融合新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借脑引智”为企业发展赋能。
“产业培育和创新是一场甘于寂寞的苦旅,需要懂得产业、舍得投入、等得成长、容得失败,不管路上有多少爬坡之艰、涉滩之险,都要坚持从长、从专。”常州市市长盛蕾说。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