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不久前,我在台北国际艺术村听了一次关于声音的对话,两位文化人以讲座和答问的方式阐释他们对声音的看法。原来,在他们的眼里,每座城镇、每个地区、每个村落和每条街道,都拥有自己的独特声音,就如同地标那样,也是一种文化名片,既是历史记忆的一部分,也是当下的文化特征。
其实,在北京,声音保护已经纳入了人们的视野,史家胡同就有一家北京声音博物馆,依照创办者的说法,“声音是文化的一部分,里面有这座城市的历史和记忆,但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我们要记录下这种独特的历史。”目前在馆中已存有老北京声音200余种。
作为一种艺术、一种历史,声音的保存更是由来已久,许许多多珍贵的音乐、戏曲、曲艺、讲话、口述历史,都曾被录制成唱片、音带、CD,收藏在档案馆、博物馆里、摆放在家家户户的书橱中,供人们欣赏、研究。
不过,将声音看做是地区、城镇的文化名片或者文化的一种标志,还没有成为普遍的意识。打开各个地方的介绍,高楼大厦、自然风光、历史景观、艺术表演,甚至购物场所,都可以作为地标、名片、旅游热点,但声音呢,什么是这个地方的声音标志,似乎从来都是空白;走到各地,你这里有哪些声音代表着地域特色、表现出文化内涵、显示了历史延续,好像也无人提及。
回想过去,声音实际上曾经是很多地方的特点,喇叭、汽笛、马达、火车、矿山、工地、炼炉、机井、市场、浪涛、枝叶、山谷、百鸟的声音,在我们儿时的记忆里、在文字的描述中,都留有深深的痕迹。尽管有的声音后来才明白实质只是一种噪音,但在一个时代里,这也曾是引以为豪的特征。可见,对人们来说,声音的记忆特征非常鲜明,最具代表性,而且难以磨灭。
今天,我们的城市日益庞大、村镇日趋芜杂,声音也越来越混乱,在混乱中有的声音又高度趋同,比如车流声,比如大量的噪音。正是这种种噪音让人们对声音产生了恐惧、丧失了对声音的亲近感,所以,增加声音的文化内涵、提升声音的美感,让声音成为动人的名片,更显得特别重要。试想,当你生活的地方,其声音标志或是浪涛拍岸,或是沙沙作响,或是水流潺潺,或是乐音飘动,或是钟声悦耳,或者干脆万籁俱寂,而不是刺耳的喇叭、滚滚的车流、尖厉的电钻、扰民的装修,那又将是一番什么感受!
当然,将声音列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特征,而且是值得骄傲的标志,其营造难度确实比较大,在短期内还可能只是一种愿景,然而,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变不良的声音现状这一关无论如何是躲不过去的。我们能够建造高耸入云的大厦、辉煌耀眼的剧院、宽阔无比的大道作为地标,可以恢复湿地、种植树林、铺设草坪,化城镇为公园,为什么不能下决心改善声音状况,用声音当做一种文化的标志?为什么不能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多一项幸福指标,为人民再添一道听得见的“风景”呢?
新华网:权力恣意妄为,民意何去何从2008-11-26 |
刘 敏:龙舟赛应成城市传统2012-06-15 |
李正信:投资美国房地产切莫盲目冒进2013-07-03 |
奇葩博物馆怎成爱国教育基地?2013-07-10 |
林州改名红旗渠市:善变通还是瞎折腾2014-12-19 |
毛开云:高校实体书店倒闭近半根源何在2015-09-29 |
新民晚报:中华文化标志城“肯定要建”?2008-11-26 |
新民晚报:中华文化标志城“肯定要建”?2008-11-26 |
齐鲁晚报:余秋雨为什么走向了“黄昏”2009-06-17 |
齐鲁晚报:余秋雨为什么走向了“黄昏”2009-06-1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