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观点PK-正文
休学创业之路该怎么走?
//m.auribault.com2014-12-12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左右,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12月10日,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休学创业之路该怎么走?且听网友如何评说:

  休学创业的弹性学制如何“弹”起来

  以学分制为基础,推进弹性学制,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世界各国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成熟经验。为此,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也将学生在校最长年限、休学次数和期限的决定权,不少高校都提出并进行了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尝试。然而,或受制于思想解放不够,或受制于高校的自主办学权有限,“弹性学制”其实仍名不副实,与之前相比,实质性变化不大,故而效果也就十分有限。

  在形式上,我国的“弹性学制”,并没有做到像国外高校一样取消硬性“修业年限”规定,而基本上都限制在3年至6年,大多数高校也规定休学时间“累计不得超过两年”,使得“弹性”非常有限。在实质上,我国大多数高校仍实行“年级”管理,一学年修不到一定学分,就面临着“降级”或者“学业性退学”处理,加上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开设时间的问题,使得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自主选择的“弹性”空间。

  而从创业的规律来看,一家企业从创办、理顺到稳定,至少需要3到5年的时间。正是因为目前我国高校的“弹性学制”与创业的规律还没完全对接,所以大多数学生只能选择“毕业后再创业”。等到毕业时,或者错过了创业的大好机遇,或者自己的斗志被消磨,也只得选择就业或者待业;一部分学生选择 “在校创业”,但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导致学业、创业“双输”;少数学生坚持创业,但最后往往只能以“结业”或“肄业”结束自己的大学生活,给人生留下巨大的遗憾。

  国外的“弹性学制”之所以名副其实,就是因为其“完全学分制”。“完全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有三:一是高校主要责任是教育教学,学校不对学生在休学或保留学籍期间发生的行为负责,即使在注册修学分期间发生的行为,也主要以司法途径为基础解决纠纷,从而让高校可以轻装上阵。而我国的高校对学生行为承担了很大连带责任,学校自然不愿意将“弹性学制”的“弹性”尽量放大,而是选择尽量缩紧。

  其二,国外高校基本上是基于学分的收费制度,学校根据学生注册的学分数收取学费,学校奖学金的发放也是依据学生取得的学分,因而也就没有年级、班级的管理概念,学生管理服务也以统一的模式专业化提供。而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是以学年或者学期为单位收费,学生基于经济成本不愿过于“弹性”。学生管理服务也基本上都是“学校——学院——年级”的三级体制,学校基于管理方便也不愿学生过于“弹性”。

  其三,国外高校的“弹性学制”是基于灵活的课程设置,往往没有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而是由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可以变换专业,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要求。学生的学分主要由主修课、普通教育课程与自由选修课的学分组成,大约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课程的开设,也是根据教师新的科研成果或人才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以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或学到紧缺的专门知识。而我国高校对学生能否毕业与取得学位,往往不仅要看是否修够总学分,而且还要对照人才培养方案看课程是否都修了。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占的比重过大,有的甚至超过60%,加上学校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开展方面的自主权限制,不仅导致学生课程自主选择的范围非常有限,也导致对学生管理的死板,“弹性学制”之下的学生在毕业和申请学位时,往往会遇到很多现实困难。

  由此可见,高校要建立真正的弹性学制,绝不是教育部的一纸通知就能解决的,如果没有一场以落实“完全学分制”为核心内容的系统改革,“弹性学制”就仍将只是噱头,停留在概念上而已。要落实“完全学分制”,需要的也不仅仅是高校的改革,更需要在法律上彻底厘清学校与学生各自的权利与义务,需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鼓励高校办出个性和特色,否则就仍将是“画虎类犬”。(郭文婧)

  “休学创业”需要更多的“激励措施”

  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能够让一些想创业的大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创业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大学在校生想要创业,会面临更多困难,有学业和创业的矛盾,也有资金、条件等问题。

  其实,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就是在最大程度上给大学生鼓励,允许他们失败。失败了,再重新回到校园,而经历过失败的大学生会更加珍惜学习机会,这更有利于大学生发展。

  2013年底,李克强在天津滨海新区考察时说,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是从小公司起步的,“大学生青年不仅要泡实验室、图书馆,也要有创业理念”。2014年1月17日,李克强在中南海召开座谈会时称:“我们已经有了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还要有大学生创业促进计划。”的确,大学如果没有激励学生自主创业的机制,那么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会变得越来越低。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如果大学生只知道就业而非创业,那这个社会必然是死气沉沉的。现在高校出台了一些“激励措施”,比如,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并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落实好创业培训、工商登记、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这些措施必然会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

  据了解,近年来天津、江苏等地已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但因为措施不够有力,大学生“休学创业”的不多。更有人担心,大学生“休学创业”成功率不高,且会影响到学业,一些家长也不支持孩子休学创业。这些显然都是“障碍”,也需要高校作出积极的回应。

  应该说,在校生“休学创业”不会成为主流,也未必就能够缓解就业难,但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大学生“休学创业”,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就会犹如在就业的“水池”里扔下一块巨石,从而使大学生变得更有激情。

  “休学创业”需要更多实在的“激励措施”,不要陷入“好大喜功”的困局,那样无论对于创业还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恐怕都不是件好事。(郭文斌)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