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以文化的视角去看待方言保护方有共识
堂吉伟德
//m.auribault.com2016-06-03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5月31日,首份《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在京发布,这是我国第一部地方语言状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学生对北京话认知情况日渐式微,本市正探索开设校本课程、方言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带动青少年保护和传承老北京话。报告组的专家学者还整理出了208项北京市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北京商业叫卖资源”、“皇家园林楹联牌匾资源”均在其列。(6月1日《北京青年报》)

  方言有无必要保护,似乎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普通话作为通用话语的情况下,方言的地方地域限制,确实影响人际间的交流,也并不受外地人的欢迎。对此,很多人认为,保护方言有分化语言和阻碍交流的负面清单,对于保护的必要性也心存芥蒂。同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或许有比方言更为重要的保护对象。如果把民族小语种也作为方言的话,那么其保护的形势更为严峻。中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多数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结果很多民族的语言,因为保护不善而逐步消亡。

  或许,正是看到了这种危机,以及正在出现的方言式微的状况,才使得保护方言显得尤为迫切。事实上,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方言常被称为“语言的活化石”,对于研究古汉语的演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讲,正是方言的存在,才使得各地呈现出形态各异的差异性,也使得文化现象变得极为丰富而多元。因而,保护与传承,保护与交流,保护与融合之间并不矛盾。若将其割裂开来看待,那么无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灾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就现状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极为堪忧,形势不容乐观。其间既有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力度不够,导致家底不清形势不明,更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滞后,资金技术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缺乏正确的开发利用,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法律保护依据。可以说,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呈现出体系化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缺乏社会共识作为基础。在此状况下,提升公众文化素养,以文化的视角去看待方言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历年的全国和地方两会上,要求保护方言的建议不时出现,保护方言已引起了各方的重视,上海等地已然走在了前列。北京出现全国首部地方语言调查报告,无疑具有普遍性的示范意义,在摸清家底和研判形势的基础上,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尤其注重从娃娃抓起,让北京话的传承更有基础保障,应是北京的解题之道,也是各地应当效仿的通行做法。要知道,若连普及率和群众基础如此深厚的方言都无以得到保护,那么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会成为无源之水。

  毕竟,通过对方言的保护,能建立并总结出体系性的体制机制,为其他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积极经验,尤其是当保护有了更普遍的共识之后,才能成为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幸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