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强制跑步打卡,大学的“爱”不该太随意
然 玉
//m.auribault.com 2016-08-03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近年来校园长跑猝死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体质问题持续引起社会关注。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提出,将对2016级本科生的课外锻炼实行运动打卡考勤,未完成规定次数,将影响体育成绩及奖学金评定。记者了解到,在学生中实行运动打卡,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试水。而在执行过程中,也伴随着学生对运动被“强制”的质疑,以及执行过程中的管理问题。(8月2日《新京报》)

  学校单方面的“一片好意”,在学生们看来,却成了不堪承受的重负。诸如此类的桥段,公众早已见怪不怪了。“跑步打卡”的强硬举措,当然无法令大学生们乖乖就范。所以如此,既是源于一种自然而然的逆反心理,也是基于其业已成熟的权利自觉。可以预见的是,倘若无法真正激起学生们的内心共鸣,任何强加的锻炼任务都可能会遭遇抵制。校方那套口口声声“为你好”的生硬说辞,远远不足以让大学生们由衷信服。

  不容否认,高校可以摆出无数个理由,来论证“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合理性。比如说,大学生整体体质堪忧、体测成绩不尽如人意等。可纵使如此,强迫学生“跑步打卡”的举动,也还是显得不妥。因为从法律规定以及管理权限来说,高校并无权利直接要求学生“在何时何地完成多少运动量”。须知,学校有义务引导学生参与运动,和学校有权利强制学生“跑步打卡”完全是两回事——变抽象的“教育责任”为具体的行政指令,无疑有越界侵权之嫌。

  不知从何时起,跑步已经成为一种“价值正确”,甚至被奉为文明的、现代式的生活方式。这一风气吹进高校,极大鼓励了主政者推动“跑步打卡”等项目。而值得警惕的是,在“价值正确”的大旗之下,学生被学校过度支配的现实,竟反倒成了“无伤大雅”的事情。于是乎,学生们对于“强制跑步”的正常质疑,很容易就被攻击为“小题大做”、“怕苦畏难”等等。自始至终,大学生们都无法在一个公平的前提下,和校方就此事展开沟通,此乃问题的症结之一。

  大学所强推的“跑步打卡”,也许并不若许多人所理解的那般纯良:将“跑步”与学业成绩、评奖评优挂钩,已然涉及到对学生法定权利的绑架;要求学生下载指定运动APP,则更是牵涉到相关商业利益的输送。凡此种种,都大大消解了此一举动原本所具备的道德合法性……当“跑步”不只是“跑步”,而是牵连上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权利和利益关系,我们自然不能想当然地听信,校方或学生的一面之词。

  无论如何,高校的所作所为,都当以法律授权为限。动辄抱持自我感觉良好的“教育使命”,将一切自以为“正确的事物”加码加量地强加给学生,到头来只会事与愿违而已。无论是推广跑步,还是其他善意的倡议,大学管理者最先要学会的,还是平视学生的姿态立场,以及沟通、说服的耐心与技巧。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