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水电确是未来之选、绿色之选,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好绿色的成本与收益、统筹好能源生产与环境代价之间的经济账、生态账、民生账。
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期的一则报道,再次将这对“欢喜亲家”拉入舆情的视野。据记者调查,在长江流域的一级支流大宁河,沿河逆流而上看到的是干涸的河床,引水式水电站导致的断流还阻断了许多鱼类洄游和迁徙的通道。触目惊心的是,长江鱼苗已不足上世纪50年代的三百分之一,一些珍稀、特有鱼类正濒临灭绝。
要发展,离不开水电站的经济效益;要生态,不能让鱼儿“无家可归”。长期的发展纠结,有阶段性的困惑与迷茫,也有转方式、调结构绕不开的门槛,避不开的代价,更重要的是,必须认识到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讲的就是要向生态环境要效益,在生态保护中寻觅商机,反过来为长远的投入奠定基础,寻找鱼与人共同的“发展归宿”。
引水式水电站固然有其弊端,然而,水电站的兴建不仅是防汛的必然之路,更是清洁能源难得的生长点。比起火力发电引发的雾霾,水电确是未来之选、绿色之选,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好绿色的成本与收益、统筹好能源生产与环境代价之间的经济账、生态账、民生账。
有小水电站负责人坦言,如果严格执行环保规定来放水,对渔业生态当然有利,但“一年300多万度电,损失一百多万块钱”。对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来讲,这笔钱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转移支付的方式补上,可换个角度看,“补上”的窟窿也来自公共的税收福利。那么,事关公众利益的生态补偿,需要政府明确地给出公共税收支持方案,最好通过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
与此同时,生态修复是一个周期较长的工程,财政支持之外也离不开民间资本的助力。一些基层地方探索建立生态保护区,摒除了水电站的建设,这个过程中能不能引入民间资本助力,来构建生态旅游、渔民转产,也是一道全新考题。这方面不能简单“堵”,地方的税收、就业与能源空白,都需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弥补起来,环保产业在其中大有可为。
老百姓的支持与理解同样不可或缺。采访中有渔民感叹,打了40多年鱼,眼看江里的鱼越来越少,“自己打心眼赞成保护长江生态”。对基层治理者来说,不能简单通过说服教育、宣传提示让老百姓买账,还要在转方式的过程中开发新产业,让老百姓有新的就业空间。不再依赖传统方式的过度捕捞,在学习新技能、获得新机遇之后开始新的生活方式,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才能找到和谐相处的共同归宿。
望海楼:且说“四个甲子轮回”2009-09-23 |
望海楼:且说“四个甲子轮回”2009-09-23 |
杨于泽:墓葬是一种积极的人类文化行为2011-04-07 |
中工时评:美国:没有安全,何谈人权?2013-04-23 |
文汇报:中国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2014-11-15 |
江 南:“点绿成金”需要找到转化器2015-08-17 |
葛学斌:努力把民宿经济培育成新的增长点2015-08-28 |
李建新:莫叫“乡愁”使人愁2015-10-14 |
科学的规划需要观清大势摸清实情2015-12-11 |
爱得深切定要做到最好2016-01-0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