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退休老人研发逃生“神梯”的启示
汪昌莲
//m.auribault.com 2016-03-25 来源: 燕赵晚报
分享到: 更多

  日前,上海七旬退休工人周妙荣在一幢高层住宅里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研发的心血——高楼快速逃生滑梯。“神梯滑过每层楼用时仅二三秒,从26层滑到底层仅需一分半钟,可同时撤离近百人。”(3月24日澎湃新闻网)

  众所周知,发生火灾、地震时,高楼逃生是公认的“世界难题”,紧急撤离无方,安全配套缺失,是高楼用户的心病。如此语境下,逃生“神梯”的问世,显然解决了这一“世界难题”。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研发逃生“神梯”的,并非是科学家,而是一位普通的七旬老人。可见,来自民间的发明创造,是一种不可估量的科技力量。

  在人们的思维定式中,发明创造,总是与高新技术相联系,且发明创造者均是专家学者。其实,我国古代许多发明者都是普通劳动者,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奴隶社会末期犁的使用,再到封建社会的马拉木轮车、水车,都是劳动人民在若干年生产生活中不断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工人、农民等普通阶层,已成为发明创造的一股新生力量,有的嫁接改良农产品,有的发明出了新式工农业机械,有的更是造出了飞机。

  上海老人周妙荣发明逃生“神梯”,注册成立上海神滑消防逃生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虽然是个退休工人,但他积极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难能可贵。然而,不是每个喜欢发明创造的市民,都能够像老人那样取得了成功,市民要想凭一己之力,发明专利并将其转化为现实成果,得经受住精神、资金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市民搞发明创造时,要量力而行,不妨多做市场调查及受众分析,了解人们真正的需要,最好是选择实用、资金花费不多的项目,使自己的发明创造更接地气,更贴近现实生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特别是,来自民间的发明创造,更值得社会关注和珍视。有关部门应该在资金、技术、人力、智力和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支持,为草根发明家的成长提供优良的土壤。比如,引导他们保护知识产权,将发明创造产业化、市场化,转化为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等。如果我们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部门,都能够尊重知识、重视每一项发明,特别是对于民间的发明给予关注,充分发挥这些发明成果的作用,并通过产业化运作实现它的价值,我们就会创造更多的知识产权,就会为国家自主创新出更多的力。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