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研究苏轼”说开去……
一刀
//m.auribault.com2017-10-17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分享到: | 更多 |
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诗词,推及其朋友圈、影响力、品牌价值等等,还写出了五篇研究报告。这条新闻赢得许多人点赞,并由此引出关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评论。
不过,远水不解近渴,设问:如果现在推广类似的活动,会有多少学校同意?有多少孩子参加?有多少家长支持?答案显然不乐观。为什么?且不说其他条件,仅眼下应对考试、升学率就够学校、孩子和家长们纠结的了,何来精力研究苏轼?
的确,清华附小的做法是一个有意义的实验,体现了启发式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启发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严酷,在社会教育理念和现行教育体制没有深刻变革,大多数学校、孩子和家长还不可能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的背景下,与其“研究苏轼”而不可得,莫如设法尽可能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探讨因材施教更现实些。
孩子的天资有差异,兴趣爱好更不同,不能苛求孩子学习“齐步走”,也不能勉强孩子学习他(她)不感兴趣的东西——孩子厌学常常由此而来。揠苗助长只能使本来可能长大(或许并不强壮)的小苗夭折。而及早发现并积极支持孩子天性中的兴趣爱好,却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可能使天资不大聪慧的孩子脱颖而出,成为某一专业的人才。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可惜被许多教师、家长忽视了。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为什么非要涂上同样的色彩呢?至于基本知识的学习,只要孩子没有十分落后,就可以了,大可不必要求每个孩子都“跑在第一梯队”。应该告诉孩子,也告诉家长,只要努力了,就是成功。
由“孩子研究苏轼”扯到因材施教,是否不搭调、泼冷水?反正是实话。
编辑:崔馨竹
曹灿辉:还孩子一个没有“课外负担”的世界 2015-03-25 |
司马童:不做“虎妈狼爸” 教育需要善意指导 2015-10-23 |
双非儿童 梦想变鸡肋的尴尬写照 2016-03-30 |
“神童”教育是没把孩子当“人” 2016-04-08 |
别让“在家上学”继续在黑暗中摸索 2016-11-24 |
从美国家长点赞中国教育说起 2017-09-26 |
从美国家长点赞中国教育说起 2017-09-27 |
“小学生遇见苏轼”的看点在哪儿? 2017-10-13 |
从小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谈起 2017-10-13 |
当小学生遇上苏轼,启发教育理念 2017-10-13 |
关于中工网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