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爱心使者”教育扶贫10年 救助贫困学子2500余人次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春季开学时间一再推迟。截至4月12日,242名受资助的孩子中,仍有86名孩子2020年春季学期的助学款未到账。
“云课堂”如何提升教学效果?一线教师来支招
特殊时期“停课不停学”倡议下,“云课堂”改变了传统授课方式,通过网络云平台等实现了师生间的“亲密接触”。自2月起全国多地开展线上教学以来,云端课堂引发广泛热议。
陪爷爷看太阳
3月5日傍晚,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7岁呼吸治疗师刘凯,在护送一位87岁患者做CT的途中停下脚步,与住院近一个月的老人一起欣赏日落景象。甘俊超 摄
“战地婚礼”
2月28日17时18分,一场特殊的婚礼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办公区举行。新人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两位护士于景海(前左二)和周玲亿(左一)。援鄂抗疫让他们错过了原定于上海举办的婚宴,在同事们的安排下,举办了这场简朴的“战地婚礼”。
高翔 摄
最美合影
“我能感受到你们防护服里面的奉献精神、护目镜后面的仁爱之光,这让我树立战胜疫魔的信心……”日前,武汉科技大学医院的医护人员收到出院患者曹女士(右)的感谢信,并附上一张患者心中最美的合影。
李杰 摄
“病毒克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基础医学院李岩教授联合有关团队,已经筛选出多种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目前,联合科研团队正在对抗病毒药物进行细胞学验证,推动药物临床试验。黄亚非 摄
中医治疗
2月25日,在江夏方舱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朱莹(左)和同事戴飞跃(中),为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号脉。医务人员除了给患者施用中药汤剂,还采取温灸、耳穴压豆、经络拍打等中医综合治疗手段,取得明显疗效。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心中有爱
2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病房里,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护士为了使重症患者呼吸顺畅,将橡胶手套充气后支起氧气管,并在上面画了一个笑脸。潘松刚 摄
抗疫有我
2月16日中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几位刚刚从“红区”换班出来的北京协和医院护士,在手掌中写上自己的名字拍张照片,留下在鄂抗疫的印记。潘松刚 摄
“你们 救了我”
3月1日,一位98岁的新冠肺炎患者(前左一)康复出院时与医护人员合影。老人在雷神山医院得到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护人员以及国内知名专家的会诊、救治,她成为目前全国最高龄的新冠肺炎危重症康复患者。高翔 摄
寒冰消融 胜利正来
—— 高校附属医院中的战疫身影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神州,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来自全国各大高校附属医院系统的医护人员、专家学者星夜驰援,从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地抵达湖北、进驻武汉,成为战“疫”火线上大部队中的主力军之一,与病魔展开生死搏斗。
脱我旧时裳,着我战时袍。他们或进行临床诊治,或投入科研攻关,或从事药物开发;他们以术业为刀、以仁心为盾,誓要成为“病毒克星”,脸上那一道道压痕恰似“光荣勋章”!
击鼓催征紧,荆楚战未休。临床试验孕育着希望,“战地婚礼”见证着爱情,落日余晖散发着温暖。隔离病房里,方舱医院中,他们的那一双双眼睛,成为武汉这座城里最亮的光!
曾经不断攀升的数据,时时提醒着生命的脆弱、人生的别离。但在一场场生死拉锯战中,不懈奔跑的脚步从未停歇,不容放弃的信念始终坚定。在一封封来自患者的感谢信中,有的说他们是天使,救死扶伤;有的说他们是勇士,临危受命;有的说他们是士兵,冲锋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其实,他们只是一个个普通人,他们也有血有肉,也有父母子女,也并非百毒不侵。正是这些高校附属医院中的医者发下“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宏伟誓言,以血肉之躯筑就钢铁长城,带来战胜疫魔的力量与信心,守护千万家庭的平安与团圆!
战场上,点点荧光簇成炬火,寒冰消融,春水涌动,胜利正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毛军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春季开学时间一再推迟。截至4月12日,242名受资助的孩子中,仍有86名孩子2020年春季学期的助学款未到账。
特殊时期“停课不停学”倡议下,“云课堂”改变了传统授课方式,通过网络云平台等实现了师生间的“亲密接触”。自2月起全国多地开展线上教学以来,云端课堂引发广泛热议。
特殊时期,高校后勤如何适应战“疫”需要,及时调整平时运转的日常工作机制,构建一套行之有效、重点突出的应急工作机制。
每一次,灾难总以极端的方式对人类的生存提出严峻的挑战。每一次,灾难也总以极端的方式迫使处于灾难中的人们淬砺意志,进而寻求灾难问题的解答。
他们想起的是武汉市第十七中学副校长戴胜伟。2月初,武汉疫情严峻,一批批医疗队从祖国各地赶来驰援武汉。2月14日,得知当地组建援汉医疗队志愿服务团队时,戴胜伟第一个报名。考虑到他年龄偏大且身体状况不太好,组织上提醒戴胜伟慎重决定,他丝毫没有动摇,“我是党员干部,而且在学校一直分管后勤服务,对这个工作熟悉”。
3月10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以下简称“新国展”)启用作为入境人员集散点。“响应号召,守护国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33名师生志愿者驰援“新国展”,提供防疫语言志愿服务。疫情之下,“95后”“00后”大学生有着怎样的担当,一起读读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