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冠周:让学问“流”出来-中工教育-中工网
RSS

教育

名人坊

邱冠周:让学问“流”出来

本报记者 陈海波 龙军
2019-10-23 08:30:45

 邱冠周近照 孙麟摄/光明图片

 【光明访名家·走近院士之共和国同龄人】

 人物小传

  邱冠周,1949年2月生,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人,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矿物加工工程博士,曾任中南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邱冠周长期致力于我国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研究,在细粒及硫化矿物浮选分离和铁矿直接还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在低品位硫化矿的生物冶金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3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2004年、2009年连续两次担任生物冶金领域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沓中”。

  就像许多办公室一样,这里一侧是书架,一侧是一幅字。字,就是上面这两个字。

  何解?

  办公室的主人笑了笑,略显自得。

  1700多年前,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姜维在一个名为沓中的地方带兵屯田,积蓄粮草。有着复兴蜀汉之愿的姜维,曾屡次北伐,有胜有败。

  “这里,就是我的屯兵练武之地。”70岁的主人这样说。如此豪气干云的,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邱冠周。他的“沓中”,就在湖南长沙的岳麓山下。

  此刻,这位从事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研究的科学家,正坐在中南大学生物楼里,背后是他奋战过的一栋老楼——和平楼。“和平楼的灯光,是中国选矿的希望。”他曾如此勉励自己和学生。

  与沓中的姜维不同,邱冠周走得更远。

  他带我们去看一块石头。那是一块高达3米的玉石,他亲自从广东清远挑选并运回来,立在中南大学校园里。巨石背后,是一篇今人写的古文,题为《矿冶园记》。

  “治有色学,兴有色业,铸有色魂……”邱冠周翘首凝视,在叶缝透出的阳光下,朗声诵起他的这篇得意之作。

  有色,即有色金属。“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有色金属年产量才1万多吨。”邱冠周感慨,如今年产量5000多万吨,世界第一。

  “天翻地覆,我们赶上来了。”与新中国同龄的邱冠周,语气中透露出四个字:与有荣焉。

  1949年2月出生于广东大埔的邱冠周,曾是广东大宝山铜冶炼厂一名普通的冶炼工人。1972年被推荐到广东矿冶学院矿物工程系矿物加工专业学习,与矿物结缘。1987年获得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前身)矿物工程系博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矿物加工工程博士。

  矿物加工,以前又称洗矿、选矿,早期主要做的是高品位的矿,而表外矿、尾矿等品位较低、复杂难处理的矿产资源,大都被直接丢弃。高品位资源被过度利用,矿产贫化日益凸显,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富矿开采完了,怎么办?

  “从丢掉的矿产资源里,能不能拿回点儿?”邱冠周当时的想法,成了他此后一直做的事:从品位较低和复杂难处理的矿产资源里,“淘”出宝来。他要给中国、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资源。

  一直以来,金属提炼多以化学方法为基础,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从矿石中制取所需要的金属。这种传统方法的氧化还原反应非常激烈,高碳、高污染,而且成本高,不适合处理低品位的矿产资源。邱冠周利用微生物帮助氧化还原,将矿石中的有价元素选择性浸出,高效制取高纯度金属。这种方法更环保,成本也更低。这就是生物冶金技术。

  “我希望能够用生物技术的钥匙,打开资源利用的大门。”邱冠周做了一个比喻,很美,很动人。

  邱冠周在他的“氧化还原”人生里,带领团队将中国的矿产资源,尤其是有色金属加工利用水平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生物冶金技术已广泛用于铜矿、金矿、铀矿等矿产资源,还走出国门,帮助赞比亚、塞尔维亚等国家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那么,这些科研、这些学问,都是怎么做出来的?

  邱冠周笑而不答,而是岔开话题聊起了咖啡。他还有好几台手磨咖啡机,每次客人来,他都亲手磨咖啡。

  邱冠周爱的不是咖啡,而是咖啡带来的轻松与自由的气氛,一种平等与自由交流的学术空间。在他看来,科技创新需要交流与碰撞,没有交流,何谈进步?

  “我们团队没有权威,大家都平等,坐在一起自由交流。我们的科研灵感,就跟咖啡一样,都是流出来的,不是挤出来的。”邱冠周说,“满了才会流出来。不满,流不出来”。

  生物楼里的松韵咖啡厅,是邱冠周的又一得意之作。咖啡厅里有竹椅、杂志、古典音乐,还有一台钢琴。这里成了邱冠周团队学术交流的最佳场所,他甚至把博士论文答辩放到了这儿。中南大学举办国际生物湿法冶金大会时,那些来自各国冶金领域前沿的声音,也出现在这儿。

  邱冠周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从松韵咖啡厅往下走,还可以一睹他为大家准备的酒窖、理发室,他还开设了健身馆、视频室……

  “饮茶品味闻兰菊,问事谈诗思稻麻。”邱冠周如此写诗自况。这位平时喜欢听听音乐、写写古诗、看看二十四史的科学家,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要急功近利。“要慢慢流出来的学问,就像炖汤一样。”他谆谆告诫。

  他的团队,他们的科研和学科发展,就是在这种气氛里,源源不断地“流”出来。

  在今年发布的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中南大学的矿业工程世界第一、冶金工程世界第二。邱冠周团队在生物冶金领域的发文量和引用次数,全球第一。全球发表论文最多的10位学者中,有5位是邱冠周团队的成员。

  “无论从文章,还是从成果上看,我们在国际上是领头的。”邱冠周很自信。

  自信,但也自省。用生物技术的钥匙打开资源利用的大门,又便宜、又快、又环保。但他深知,这条路,“哪有那么好走”。

  70岁的他,仍不满足:生物冶金只是生物技术很小的一方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还有很多钥匙没找到”。

  70岁的他,仍要追梦:“希望未来真正用生物技术来改造环境,改造物质世界,让人类与资源、环境通过科技实现和谐。”

  邱冠周将此也称作“氧化还原”,这是人与社会的“氧化还原”。

  (本报记者 陈海波 龙军)

来源: 光明日报
编辑: 张敏

图说教育

  • 制作纸艺熊猫 培养环保意识

  • 辨识中草药 感受中医魅力

  • 爱惜粮食从小做起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教育论坛

  • “大国工匠”育“明日工匠”

     宣纸是中国独特的“国宝级”手工艺品,自古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美誉。但“纸寿千年”的秘诀是什么?“宣纸的制作工艺极其繁复,晒纸是其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

  • 适时修改高等教育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0月2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所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名人坊

  • 邱冠周:让学问“流”出来

    邱冠周,1949年2月生,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人,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矿物加工工程博士,曾任中南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子平爷爷”的文学课堂

     黄子平,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坛与学界的“传说”,彼时他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第一小提琴手”。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