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女孩放飞蓝天梦想
经过半年公司培训和一个月师傅带飞,藏族女孩拉格卓玛最近作为东航西北分公司空中乘务员,正式执飞西安至厦门,实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空姐梦。
格非对话职工文学爱好者
近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走进湖北电力,知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北京作协副主席格非为350余名文学爱好者作了题为《个人经验与他者》的讲座。
也许很多人向往教师职业的寒暑假期多;然而有这么一位老师,一直处在朝七晚十、无假期的高强度工作状态,他就是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刘志刚。
从业16载,刘志刚早已把实验室当成了家,全身心投入到轨道交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事业。多年如一日的努力,在刘志刚看来,这不是件需要坚持的事,“只是因为热爱”。
近日,因其在科研领域的突出表现,刘志刚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名单。
跨专业探索铁路领域
1997年,刘志刚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并以铁道电气化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免试读研。2000年研究生毕业时,刘志刚本已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但他却选择继续读博深造,成为铁道电气化自动化研究领域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的学生。
“做出走上科研路的决定,大部分是出于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我更愿意待在实验室,寻找领域内那些未解之谜的答案。”刘志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刘志刚逐渐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研究越往深了走,越觉得以往的积累比较局限。”刘志刚说,比如动车组与牵引网之间的车网关系,该关系涉及牵引供电、弓网交互、电力传动、检测与评估等多个技术领域,但以前做研究只专注于牵引供电领域,没有过多考虑电力电子、机械、力学等方面对供电的影响,导致难以对该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
于是,刘志刚开始“恶补”相关学科知识。他啃下几十万字的中英文专业书籍,专业术语不懂就一个个去查,去请教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是块必须去啃的硬骨头,整个过程虽然辛苦,但别有一番风味,极大地支撑了我后期的研究。”他说。
刘志刚在科研上的表现,获得了同事和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2003年,刚博士毕业的刘志刚就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6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的他,又被破格晋升为教授。
揭示牵引网振荡机理
近年来,随着电气化铁路的迅猛发展,大量动车组被投入运营。但动车组与给其供电的牵引网尚难配合得十分“默契”,有时会出现电气不稳定现象,严重时会导致列车失去牵引力,危及动车组行车安全。
2014年,刘志刚提出,这一问题极有可能是由车网系统的电气稳定性不足所导致的。随即,他迅速组建团队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刘志刚介绍道,国外也出现过类似问题,但由于中外在车网供电制式、系统拓扑等方面存在差异,可向国外借鉴的并不多;而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学界对低频振荡产生机理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论。
为揭示振荡机理,找出解决方法,刘志刚团队在车网电气防护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他带领团队打破固有定式,提出了“先整后分”的研究思路,直接从车网系统稳定性理论推导切入,搭建多车网半实物平台,明确了系统低频振荡的诱发因素。
刘志刚团队在高铁车网电气防护领域的卓越表现,让团队收到了省部级的奖励,并且入选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和四川省教育厅创新研究团队名单。
面对这些“鲜花与掌声”,刘志刚说:“搞科研最重要的就是要敢于挑战。困难虽多,但当你努力将其攻克后,收获的往往比奖项还多。”
引导学生享受科研
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前,刘志刚正和他的十几名研究生在实验室里交流。学生们一一提出自己的想法,他慢慢地进行引导、点拨。
“对老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以身作则,要带头做研究,只有你亲力亲为,学生才会走心,才会慢慢懂得享受科研。”刘志刚说,如今让他倍感自豪的是,他的很多学生都能沉下心去搞科研,且具备了独立科研的能力,有的甚至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刘老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刘志刚的研究生张晗脱口而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科研上,刘老师总能紧跟学术圈最前沿的动态,为我们指明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鼓励我们克服困难、勇于创新。刘老师常说,我们要站在学术的最前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在学术的前列。”(本报记者 盛 利)
经过半年公司培训和一个月师傅带飞,藏族女孩拉格卓玛最近作为东航西北分公司空中乘务员,正式执飞西安至厦门,实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空姐梦。
近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走进湖北电力,知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北京作协副主席格非为350余名文学爱好者作了题为《个人经验与他者》的讲座。
5月11日晚上,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2012届高三 (2)班的同学会在江汉路一家餐厅举行。这是该班时隔6年后的第二次同学聚会,14名在武汉工作的同学相聚一堂。为办好同学会,组织者孟飞飞在同学微信群中约法三章。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全球教育发展都面临着更加艰难的抉择和探索,承担着必须进行深刻的自我革新和自我蜕变的艰巨任务。
也许很多人向往教师职业的寒暑假期多;然而有这么一位老师,一直处在朝七晚十、无假期的高强度工作状态,他就是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刘志刚。
79岁的郑守仁,正埋身于一摞摞材料中,专注地在电脑键盘上缓慢地敲击出一个个字符。日复一日地忙碌下,230万字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筑物设计及施工技术》已送出版社,200多万字的《长江三峡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雏形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