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我就辍学到大理下关学习修车,每月450元工资,不仅要补贴家用,还要供姐姐上大学,遇到休息日,还得回家干农活。”回忆起12年前刚找工作的日子,王冬林语气里仍能听出当时的窘迫。“每天都又累又饿,为了攒钱,一天只能花5元,经常半夜饿醒。”
从农村贫困户到小康家庭,从农民工到党的十九大代表,从边疆厂矿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来自云南大理州鹤庆北衙矿业有限公司的农民工王冬林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奋斗出属于自己的成就。
浑身散发活力的白族小伙王冬林,出生在大理鹤庆县黄坪镇河西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初中毕业后到鹤庆北衙矿业务工。只有初中学历的他,10年间,从对选矿技术工艺流程一无所知的“菜鸟”成长为技术骨干,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工成长为全国优秀农民工。现在,他是北衙矿业有限公司三选厂一线技改组长、团支部副书记。
不怕吃苦,认真学本事
初中的时候,王冬林家里发生变故。原本破旧的房子在一次意外中烧毁,母亲和爷爷奶奶相继生病住院,父亲身体不佳无法干活,姐姐要读大学,家里的积蓄花光了不说,还欠了一大笔债。
在2007年做了一年多的汽车修理工后,刚刚年满18岁的王冬林应聘到北衙矿业。刚进厂,王冬林只是一名给机器铲泥的普通操作工,每月900元的工资,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因为年纪小,这种重活干起来特别吃力,由于精神压力大,有时连做梦都会梦到自己还在工作。”他说。
“因为工作太苦,当时一起进厂的同事都陆续辞职了。”王冬林乐呵呵地说,“我不能也不敢打退堂鼓,家里又困难,自己学历低出去找工作更困难,只能好好待着学本事。”
凭借当年学修车时掌握的电焊技能,王冬林在工作之余就帮厂里维修设备,因为技艺好、效率高,厂里所有的设备维修工作基本都由他一个人包了。
从“菜鸟”到技术骨干
2009年是王冬林进公司的第2年,当时厂里把快淘汰的旧设备拿出来让王冬林技改。当自己的技改获得领导的认可后,王冬林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从那以后,他每做好一件事,都受到领导夸奖,工作也就越来越有激情。
工作中他任劳任怨,除了本职工作,还认真学习其他岗位的工作,经常向有经验的师傅请教。三四个月下来,他不仅对机器不再陌生,还能听懂机器“说话”。
机器开机的时候,他只需听听机器运行的声音,就能判断机器是不是在最好的状态下运转。机器零件损坏,或是零件缺油,王冬林一听便知。当时厂里有此技艺的只有王冬林,而他却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其他同事。渐渐地,厂子里越来越多的人也能听懂机器“说话”了。
2010年10月,二选厂建成并开始试生产,在经过实战和理论考核后,王冬林被选拔担任磁选二班班长。王冬林说,报名的时候就信心十足,因为考的都是自己的拿手活。
“其实只要手到、眼到、心到,就没有做不好、学不会的。”他说,“勤奋是最好的老师,天道酬勤就是这意思。”
把故障修好再交班
2016年对于王冬林来说很不平凡,选厂入选矿石品位和性质发生较大变化,磁选指标控制变得困难,特别是强磁选的褐铁精矿品位波动较大,有时甚至达不到销售要求的50%。面对新困难,王冬林和同事集思广益,最后提出将强磁机溢流斗矿浆液面作闸板控制的方案,落实后取得了较好效果,增加了一项磁选指标的调控措施,有效减少公司直接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有一次,压滤机的电路出了故障,皮带突然停转,11吨矿石堆在上面动弹不得。这时,王冬林也刚好到了下班时间,同事们提议交给下一班的人处理。王冬林说:“我们工作时间出的故障,有义务把它修好再交班。”他把全班人留了下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抢修,机器得以正常运转,生产没有受到影响。
类似的事例数不胜数……2015年至今,王冬林参与提出有效提案30余项,为选厂的产能提升、指标达标、设备稳定、生产工艺优化、工作效率提高做出贡献。先后被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工”“云南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黄 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