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既已出发,何惧倒下
许 诺
//m.auribault.com 2016-10-26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这几天,“长征”一词,让人感受到红色脉搏的强劲跳动。沿着长征路,许多人来到红军战士安眠的墓园,扫一扫尘土,献一瓣心香,感受一份崇高、接续一种精神。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我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25048名烈士安眠于此。青山之上,蓝天之下,洁白的墓碑整齐排列,每一座墓碑上都有一颗红星,就像是当年那支年轻的队伍。置身墓园,你会觉得历史正在向你诉说,提醒你不要遗忘这里所有死亡所蕴含的勇气、奉献与光荣。牺牲,在这里凝固成永恒,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和心灵震撼。

  青山有幸埋忠骨,烈士无名亦有名。广袤大地上的红军墓,标注着红军的征程,也标注下精神的高度。红军过草地时担任收容任务的部队,遇到倒下的官兵,一定要掀开盖在他们脸上的草看一看,因为这些负伤、生病或是饿得走不动的红军官兵,往往为了不拖累队伍,用草把自己的脸盖上。很多战士连墓都没有留下,但他们的精神却已注入长存的浩气。每一个牺牲,都永垂不朽。

  人的本能总会趋利避害,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舍生忘死、视死如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那些年轻的战士,可能讲不出太多大道理,但他们深深懂得,投身到这支队伍历尽苦难,在这场远征中淬炼成钢,人民才有希望,国家才有未来。既已出发,何惧倒下?心中激荡着理想和信仰,生死便显得不再那么重要。“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围绕着红军墓,有着太多感人故事。红军曾在湖南蓝山县与敌人激战,牺牲的战士被村民秘密安葬。为防敌军搜捕,村民们守口如瓶,红军来过的“秘密”被保守了很多年。1934年11月,红军在广西兴安水埠村遭到阻击。战后,村民们把红军遗骸一点点捡回,冒死殓葬。从此,村里几代人接续守墓。正是红军所秉持的理想、所展现的精神,让这些淳朴的人们感受到了精神的召唤,因而愿意守护之、追随之、传承之。

  墓,是生者和逝者精神对话的介质。站在静卧的红军墓前,忆及80年前那场气吞山河的远征,与逝者进行精神对话,最容易触动心弦、激荡情感、延展力量:我们不能不严肃面对逝者的理想信念,不能不认真调整自己的人生坐标,不能不倾力完成从历史到未来的矢志奋斗。“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而这些红军墓,正像是宣言书传播的一个个文字、播种机播撒的一颗颗种子。沿着万里征途,这些红军墓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心史,他们无私的牺牲塑造了一个民族不死的精魂。

  贵州尧龙山镇箭头垭,听着长征故事长大的廖军夫妇,把家安在无名红军墓旁,成了义务守墓人。有人说,“墓地旁修房子是大忌”,他们却说,“这里不同,红军墓充满正气”。“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这样的唤醒,跨越时空。至今,人们仍然能听到长征的呼唤,在这里感受到理想的崇高、精神的伟力。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