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期,各地政府相继展开了对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从检查情况看,地方政府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老百姓往往对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无感”,其症结很大程度上在于一些地方政府信息发布方式老套、叙事能力较弱。
当前,互联网塑造了受众碎片化、浅阅读和读图的习惯,但很多地方政府信息发布渠道依旧局限于传统媒体、发布内容和节奏中规中矩,这注定无法引起公众的关注。要让公众对政府工作由“无感”变“有感”,政府职能部门在舆论场发声需要更注重技巧性。
首先,要善于在公众中刷存在感。地方政府不仅要重视官网、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在信息发布中的重要作用,也要增强讲故事的能力,把职能部门日常工作情况和成果“晒”出来,让公众知道职能部门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做得怎样,增强地方政府在公众中的存在感和信任度。
第二,要常态化曝光违法犯罪案件。从这次食品安全执法检查结果看,各地每年查办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破获的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可谓触目惊心。对这些情况,政府应该查处一起公布一起。及时曝光违法犯罪案件,有助于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权威性,打击震慑违法犯罪,保护合法经营,增强公众的消费信心,实现“多赢”。
第三,要对敏感热点问题主动发声。经过这么多年的舆论“洗礼”,各地政府在应对重大舆情方面进步显著,但怕担责、怕惹火烧身、怕枪打出头鸟的心态仍广泛存在,导致一些职能部门不愿主动发声。所以,政府和职能部门应有危机公关意识,主动出击,及时发布专业、权威信息,主导议题,预防谣言先行。
第四,要持续跟踪热点问题。在公众印象中,发生食品安全危机,政府和职能部门像救火队一样灭火,但危机一过,一切又云淡风轻,没有下文了。如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膨大剂、催红素、苏丹红事件后,职能部门有没有继续监测,监测结果怎么样,公众都无从知晓,民众也会心生忐忑。据了解,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后,在政府部门的监管下,乳品企业做了重大改进,产品质量有了极大提高,但这些信息都没有广泛发布,结果国外乳品乘虚而入,在国内市场攻城略地。食品消费也是信心消费,职能部门更应在事发后跟踪监督,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为真正负责的企业正名,增强公众对相关产品的信心。(作者是重庆市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
俞 夫:城市要善打“大仗”更要善管“小事”2015-01-07 |
人民日报:扶贫攻坚就是要“动真格”2015-03-12 |
直面问题敢担当2015-05-22 |
专车改革如何勇闯“利益关”2015-10-20 |
靠砸钱和人海战术刷纪录可休矣2015-10-29 |
靠砸钱和人海战术刷纪录可休矣2015-10-29 |
市委书记开微店 创新还是违规?2015-11-17 |
从战略全局认识和把握新发展理念2016-03-11 |
跻身世界500强奖励三千万,多此一举2016-04-06 |
党员干部守诚信的时代内涵2016-06-1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