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们预案标准高,但应急反应慢!”6月1日,武汉市遭遇今年最强降雨,20余处路段严重渍水,启动排渍抢险三级预案。在视频紧急调度会上,该市市长万勇痛陈防汛排涝工作存在短板。他直斥,今年排渍抢险第一仗,就暴露出现场处置不及时的缺陷。(6月2日《楚天金报》)
这一场雨,又让武汉进入尴尬的“看海”模式。
自2011年被舆论戏称为“看海”城市后,武汉对排水改造的雄心壮志广为人知。
2013年,武汉市通过了《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称,未来三年排水方面的投入将高达130个亿,到时“老天怎么考,武汉都不怕”。
2015年4月,武汉市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当时的报道乐观地称,随着国家财政直接投资15亿元支持武汉城建,武汉市方面三年内将投入102亿元探索治水新模式,今后雨季的尴尬将会显著缓解。
这些宣言,曾让人充满期待。然而,至少现在看来,现实仍比预想的复杂。
客观看来,像武汉这样的城市,发生洪涝灾害存在一定客观原因,江河湖泊水网密布,长期面临汛涝同期的局面,城市彻底解决积水内涝的难度确实不小。
但也要看到,城市洪涝灾害,除了与地理、天气,及基础设施落后有关,更与“重地上、轻地下”的城市建设理念失之偏颇有关。归根结底,仍是人的原因。
内涝,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是在城市扩张过程中缺少长期和科学规划,忽略了对“城市病”的预防。要彻底解决内涝,要从规划开始,看得远一点,想得深一点,改变“赊欠式”的发展模式,像重视高楼、马路、水泥地的建设一样,重视对大型绿地、天然湿地和城市湖泊等天然排涝系统的建设,避免内涝出现后以巨大的成本做亡羊补牢式的修修补补。
在报道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令人深思。当天上午9时,武汉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监控大屏幕上显示,东湖高新区民族大道与新竹路交会处,一台白色小轿车泡在渍水中熄火动弹不得,司机无奈爬上车顶打电话求救。然而1个小时过去,视频监控再度切换到这里时,只见这名司机仍然被困车顶。这一幕值得警醒。在闹市区,在监控镜头下,市民犹会被困在渍水险境中长达一小时之久,而没能在短时间内及时得到援助,这暴露出抢险机制的严重滞后和相关部门的不作为。
防治内涝,既要长久之策,也要应急之计。当前,武汉市的治涝有三个工作急需要做:一是,对排渍抢险中的不作为、慢作为问题依法依规进行追责;二是,加快排水设施建设实质性步伐,并将“海绵城市”等建设工程的进度、资金用途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以便公众监督,防止出现贪腐行为;三是,对屡有曝光的填江填湖、侵占河道湖泊、截断排水管网等现象及时依法查处。
宏大的计划和决策,让人们感受到城市解决内涝的希望,但是,再好的蓝图方案,再多的建设资金,再高的预案标准,都离不开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执行力和责任心。否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防汛排涝“短板”。高大上的行动计划和建设试点早已实施,现在,是时候让市民感受到实在的好处和看得见的进步了。
虞爱华:干部脚上有土 群众心中不堵2014-06-26 |
吴 敏:治疗“不为”病考核是关键2014-07-22 |
何勇海:防止“一届政府一个规划”说易行难2014-08-28 |
京华时报:严把选举关让代表更好履职尽责2015-03-12 |
新华每日电讯:推进战略布局 共襄复兴伟业2015-03-16 |
林春浩:警惕豪宅成交暴涨4倍加剧“逆城镇...2015-07-29 |
极寒天气需要极暖应对2016-01-21 |
读懂“城市现代化”内涵2016-02-24 |
对山寨社团不能止于曝光名单2016-03-18 |
天价面试培训不该有市场2016-05-0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