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市长因“看海”发怒,表明他对目前的治理效果很不满意,这对相关职能部门来说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压力。但是,要跳出“年年治涝年年涝”的怪圈,仅有市长之怒还不够。
6月1日的一场暴雨,让武汉再次因“看海”而被网友围观。武汉市长万勇在排渍抢险视频调度会上直斥,今年排渍抢险第一仗,暴露了相关部门现场处置不及时的缺陷。万勇同时要求,凡因渍水中断交通或造成严重交通拥堵的地区,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要第一时间到现场调度指挥,“交通不恢复,领导不得离开现场”。
从各种网络吐槽来看,在武汉市长发怒之前,武汉市民早就怒了。最近几年,这座城市逢暴雨必涝、逢涝必堵,“到武汉看海”已经成为每年夏天的网络老梗。尽管当地政府部门每次都会给出导致内涝积水的客观原因,暴雨内涝暂时也没有酿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事件,但自己生活的城市动辄渍水成灾,终究是一件烦心事。
很多人还记得,“到城市看海”这个网络词条的出现,最初就与武汉有关——2011年6月,武汉遭遇1998年以来最强暴雨袭击,导致88处地段严重渍水。武汉后来投入了大量资金改造城市排水设施,出台了多项治水政策,还在2013年启动了“排水三年决战计划”,但时至今日,武汉依然是个“看海胜地”。
市长因“看海”发怒,表明他对目前的治理效果很不满意,这对相关职能部门来说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压力。但是,要跳出“年年治涝年年涝”的怪圈,仅有市长之怒还不够。城市管理者在表达完愤怒之后,冷静地分析内涝频发的原因,检视当前的治理方案有何欠缺,拿出更科学的应对方案,才能让“看海”成历史。
按照通常的说辞,武汉易涝是因为这些年正处在大建设时期,有很多工程建设项目同时在推进。但是,工程建设不会必然导致逢雨必涝,武汉的问题主要出在三个方面:其一,排水管网设计不科学,抽排能力不足;其二,湿地、湖泊等天然排涝系统被严重破坏;其三,城市规划更注重地上工程,对地下工程重视不够。
可以说,前面分析的每一个原因都涉及职能部门的失职问题,但我们很少听说有相关负责人因“看海”被问责。相反,治理内涝的需要,带来了数额巨大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还让武汉成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一场暴雨就能检验一座城市是否有“良心”。相较于其他城市问题治理,治涝应该是相对容易的一件事,国内外也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关键就看城市管理者是否真愿意为民解忧。城市管理者要有治涝的决心和承诺,更要有治涝的科学方案和行动。
肖应林:是什么让“市长之怒”背了黑锅2014-01-28 |
下水道这个“城市的良心”到底怎么了?2014-05-13 |
邓辉林:应对灾害须读懂市民期待2014-05-13 |
暴雨2014-05-13 |
孙连宇:埋在地下的政绩该让谁“看见”2014-06-04 |
毛开云:治污之问是政绩思维作祟2014-06-04 |
人民日报:把市民“吐槽”转化为治霾合力2014-11-25 |
总理之怒能改变“处长治国”吗2015-05-04 |
陈君:武汉“看海”究竟何时休?2015-07-24 |
张玉胜:建地下管廊,百姓真的“看不见”吗2015-07-3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