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来最“红”的学者,大概非韩春雨莫属了。这位来自河北科技大学,被人笑称为“三无副教授”——无行政职务、无海外经历、无知名度的学者,连续十年没怎么发论文,但一发就一鸣惊人,其领导研发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为人类“打开另一扇基因编辑的大门”。虽然韩春雨的经历确实很有话题性,但看似偶然的成功,只不过再一次印证了学术界公认的常识:做学问要想真出成绩,首先要耐得住寂寞。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学术是一场马拉松,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陈忠实之于不可磨灭的“民族秘史”《白鹿原》,刘浦江之于卷帙浩繁的皇皇巨著《辽史》,车洪才之于几近被遗忘的国家任务《普什图语汉语词典》,凡此种种,没有坐冷板凳的功夫,绝不会有撑起文化和学术高峰的一天。2015年,因被诺贝尔奖“眷顾”,青蒿素研究再次被热议,一时间全社会都在追问屠呦呦“为什么能”,中国“为什么能”。学者饶毅“一语道破天机”: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就是“扎实做事”。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认真工作,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扎实做事,踏实做人。做学问纵使有千般万番景象,但内在成功的机理其实并无二致。耐得住大寂寞,方能成就大学问。然而,道理大家都懂,但在现实与利益面前,诱惑与功利面前,依旧有不少人做错了这道选择题。有的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短、平、快”,盲目跟风、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玩“小聪明”,热点只要能“蹭”就绝不放过,学术公器沦为个人名利敲门砖;更有甚者,大肆抄袭,公然剽窃,篡改文献、捏造数据,已然沦为“社会公害”。
“学无诚不立。”学风不正,学术无以立;学风不净,学术无以彰。“行己有耻”“多闻阙疑”“沉静好学”“修德而后可讲学”……先秦以来,无数先哲为优秀学风注入了活力,踩实了底线,作出了表率。我们也要继续坚守“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一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告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
当然,学者们得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功夫和精神,社会也要提供条件和环境。学术空间清朗、学术生态净化,既有赖于道德高线的牵引,也离不开环境的营造尤其是制度的扶持。唯此,“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才真正可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