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走出“清水衙门”认识误区
张东锋
//m.auribault.com 2016-04-27 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相声演员岳云鹏曾在一个相声段子中调侃搭档孙越硕大的身材:“在北京动物园养了十年大象,大象越来越瘦,你懂的。”孙老师当然不会偷吃饲料,但从动物身上“拔毛”的例子不是没有。去年,北京动物园原副园长肖绍祥,因贪污、受贿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三宗罪,终审被判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人们日常观念里,动物园这类事业单位是名副其实的“清水衙门”,岂料仅是通过兽舍改造等项目建设,这个副园长就侵占工程款、补偿款等款项共计1400余万元。

  无独有偶。前不久中央巡视组又点名指出有气象部门“清水‘衙门’水不清”,“气象科技服务、科研资金管理、设备采购等领域特别是防雷服务中廉政风险较高”。这些案例刷新了人们对“清水衙门”的印象,但远不能从个案角度去看待。梳理最近几年的反腐报道,除了动物园、气象局,诸如扶贫办、林业局、园林局、畜禽屠宰检查、农技站等以往人们心中的“清水衙门”,频频卷入腐败丑闻之中,其中不乏涉及多人的窝案。中国纪检监察报今年2月18日刊发的《“冷衙门”的“生意经”》一文就披露,自2014年7月以来,保定市纪委先后查处了市人防办原主任、副调研员等16人,其中党纪政纪处分12人,移送司法机关9人。

  “清水‘衙门’不清”之所以听起来颠覆“三观”,是因为人们在概念预设上就出现了偏差。所谓“清水”,自然是相对“油水”“肥水”而言。过去,“清水衙门”往往指那些缺少实权、无油水可捞的机构;现在,则往往用来描述经费少、福利少的机关和事业单位。不过,如果局限于这样的理解,可能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是经费少、福利少的表面印象遮掩了“公共权力影响公共资源分配”的本质;二是极有可能被静态的认知所误导,缺乏发展的眼光。具体来说,虽然动物园、林业局等未必如发改、城建等部门会牵涉大量对外审批,但其自身依然会涉及到相当比例的工程和项目建设;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或是工作的重视,诸如人防、路灯、环保等,其涉及的业务会大量激增,使得过去“冷清”的单位变得炙手可热,从而产生寻租空间。

  正是因为有了对“清水衙门”必定“清闲”“少油水”这样先入为主的概念,才有可能导致在权力监管上出现过于看重“实权部门”“要害部门”的操作性漏洞。前面提到的保定市人防办原主任,竟然被忽略到组织部开会忘记通知的地步,何谈对其权力进行有效监督?而一旦监管缺失,这些部门的权力不但照样很任性,而且威力惊人:一张小农机具秧盘的国家补贴2毛5分,农技站克扣1毛8分,站长贪3分;爱卫办主任借着购买灭鼠药之机也可以贪污受贿,挪用公款30余万;还有个20多人“集体沦陷”的车管所,连临时工也贪污30万。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相对于“肥水衙门”,“清水衙门”不过只是在职能和影响力上有所差别,但都有“过水”的机会。再微小的权力,如果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到位,不仅有腐败的可能,还可能出现“小官巨贪”。反腐要坚持“零容忍”,就应该“无死角”“无盲区”,而不是基于认知惯性选择侧重点。反腐滴水不漏,“清水衙门”才不会变浑。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