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我们为什么需要协调发展
常啸
//m.auribault.com 2016-03-23 来源: 求是网
分享到: 更多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进程是由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推动的。因此,发展的进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改革则是为解决问题与矛盾而存在。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新常态下的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新的理念来指导行动,而这正是协调发展理念的存在意义。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约六千字的公报中,尽管“协调”二字出现的频率不是最高,但却是补齐发展短板、平衡诸多元素,亦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所在,是非常关键的发展理念。

  从历史上看,协调发展着眼于发展的整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成功之举。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精辟分析了我国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带有全局性的十大关系和十二个矛盾,要处理好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关系,提出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发展方针;改革时期的邓小平同志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把全面持续发展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出发点,这些都是我们党对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开创特色发展之路的探索。因此,无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完善,协调发展的理念都显示出了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从实践出发,协调发展是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之举。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往往因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全面而逐渐显现和加深。如果处理不好,任其延续,就会阻碍经济发展,加剧社会矛盾,甚至会诱发社会动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发展不协调问题,防止“木桶效应”,避免使今天的“短板”变成明天的“陷阱”。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法宝。有了它,就能补短板、强整体、破制约,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促进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协同配合、均衡一体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铺路架桥。

  站在理论的角度,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提高把握发展规律能力的科学之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因素和领域构成的“有机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则取决于“有机体”的整体性与相互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强调要按规律发展以实现科学、可持续与包容性。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为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的提出,不仅是基于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现实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生命力。“唱和如一,宫商协调”。从古代中国的传统智慧,到当代中国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协调”一词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们期待一个人与自然更加协调、社会与经济发展更加和谐、城乡共同发展,区域共同富裕发展的更加均衡的发展新格局的到来。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