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政府过“紧日子” 民生加“大礼包”
张涨
//m.auribault.com 2016-03-08 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保障民生的力度在继续加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诸多民生改善,体现的是发展给百姓带来的获得感。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温度,让人暖心。

  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说:“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我们要念之再三、铭之肺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才是改革的最大红利。2015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财力紧张,在这样的形势下,民生工作依然取得突出进展,值得点赞: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772万套、农村危房改造432万户……这些数字和事实都在说明,硕果累累的民生成绩单背后,是民众满满的获得感。

  新的一年,你我的生活还将有哪些改变,政府工作报告也抛出了“民生大礼包”。诸如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等新任务,从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引领公众向着“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理想大步前行,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资金投入到位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要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做好,保障资金、做大蛋糕不可忽视。纵观今年各项民生改善目标,其中不少都离不开花钱,比如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3.4%等等,都需要真金白银的资金投入。唯有进一步开源节流,才能保持民生支出的可持续性。一方面,从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经济“开源”,在确保各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来做大财政总盘子,从而提升资金保障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厉行节约以“节流”。据《人民日报》报道,过去一年中央各部门严控“三公”经费预算,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比2014年下降11.7%,并进一步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从2014年的150项减少为96项,切实发挥财政资金效益,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今年各级政府还要坚持过紧日子,把每一笔钱都花在明处、用在实处,正是为了给保障民生腾出更大空间。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需要拿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去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改革要啃“硬骨头”,要解决民生领域突出的矛盾和难题,有的不仅需要砸下真金白银,还需要通过改革攻坚来让梦想照进现实。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到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民生领域的改革逐渐走向纵深,而改革每向前迈出一步,所释放的改革红利就增加了百姓的切身利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力扩大就业创业”,需要一系列改革跟上,比如鼓励更多高校推出休学创业机制,将创业导师们请到课堂上来给学生们讲讲创业经;比如在商事登记改革方面,进一步降低登记注册门槛,简化流程和手续,为更多人加入“双创”大军创造便利条件。此外,报告中提出“完善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配套政策”,从微观上的母婴设施纳入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到宏观上消除就业歧视、保障产假等各种生育权利,都需要在制度上加以固化,才能让符合条件的家庭“想生就生”。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16年,沉甸甸的“民生大礼包”让公众充满期待,它既是一份承诺,也是一份担当。报告中暖暖的民生温度,为的正是百姓心中满满的获得感。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