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祁志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基因
//m.auribault.com2014-03-11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抛弃传统等于割断精神命脉”:“要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这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价值现代意义的充分肯定,对于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把疆土如此广大、人口如此众多的中华民族统一起来、凝聚起来,缔造出举世公认的中华文明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主要是以汉文字为载体、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人文理念。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解放、价值多元,同时也带来了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利益至上、道德滑坡、价值分裂、信仰缺失等社会问题。特别是处于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关口,价值重建问题显得更加迫在眉睫。我们在承认价值文明具有超越国度和历史的普遍性的基础上,不仅要对世界通行的人文价值采取开放姿态,而且要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质资源进行合理传承。

    比如“讲仁爱”,即待人要讲爱人之心。孔子说:“仁者爱人。”这个“爱人”,首先指爱他人,也就是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照墨子的说法,只有“爱利人之亲”,别人才能“报吾以爱利吾之亲”。用老子的话说就叫“既以与人己愈有”,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次是指在“爱人”与“爱物”之间重人轻物,把爱更多地放在“人”而不是“物”上。

    “重民本”,即执政要重视“以民为本”,因为“民为邦本”。“民本”的理念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民为君之本。所谓“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的相背决定执政者的宝座。二是民为官之本。所谓“吏”者,“民之役”也,“役于人而食其力,可无报耶”?就是官员是人民雇来为其服务的公仆,你拿人民的薪水,怎能不思报答,好好为人民服务?三是民为国之本。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无民安得有国”?“重社稷必爱百姓也”。四是民为天之本。如明太祖说:“欲求事天,必先恤民;恤民者,事天之实也。”这对于今天某些迷信天命、供之唯恐不及的官员不啻当头棒喝。

    “守诚信”,是讲做人要恪守诚信的底线。“信”是由“人言”构成的会意字,意为“不食其言”。“诚”指“诚其意”、“毋自欺”。诚信是立身之本,所谓“民无信不立”;是齐家之道,所谓夫妇“不诚则离”;是交友之基,所谓“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是经商之道,所谓“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是为政的法宝,所谓“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一句话,诚信是“百行之源”。

    “崇正义”,要求社会主持公平正义,照顾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周武王曾向殷朝老臣箕子讨教治国大法,箕子的建议是推行中正公平之道,“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无党无偏、无反无侧就是天下长治久安的“王道”。

    “尚和合”,是容许不同思想言论的和合共存。中国古代崇尚“和”,而不主张“同”。“同”是简单的同一,“和”是多样的统一、不同的共存。《国语》以“声一无听”、“物一无文”为例说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种崇尚不同意见和合共存的思想,驱使古代政治家走向了对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的鼓励和容纳。

    “求大同”,即追求“天下为公”、“民胞吾与”的“大同”社会理想。《礼记》描述这种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梦”凝聚着古代大同理想的若干元素。

    由此可见,那种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们应当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精华进行深入研究和富有创造力的激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价值观基因,使其作为中华文明的软实力,在当下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中重焕青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