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无论是立法权威性、专业性,还是法规适用范围,信用立法显然比之前一些地方推出的信用管理办法更有示范效应和现实针对价值。
上海将成为国内第一个为信用立法的省市——日前,在2016上海“诚信活动周”上有关负责人透露,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已将信用立法从预备项目转为市人大年度正式立法项目,预计将于今年12月提交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上海信用立法有望在2017年上半年完成。(见11月15日《上海法治报》)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但现实中,不守信用现象却很突出,典型例子如“老赖”。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离不开立法支持。
无论是从立法权威性、专业性来说,还是从法规适用范围来说,信用立法显然比之前一些地方推出的信用管理办法更有示范效应和现实针对价值。作为先行示范,上海信用立法需要科学、全面、谨慎,既要以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围绕各种失信问题进行立法,也要借鉴国外信用立法的可靠经验。
此外,还要把握好三个重点。首先,征信主体和征信对象须明确。即谁有权征信和管理信用系统,需要在法律中明确,否则会乱套。如果随便一个部门或者机构都可以征信,不仅容易造成征信权滥用,而且个人信息保护又会面临“九龙治水”;征信对象应该覆盖所有人群或机构,包括政府部门。而且,政府信用管理应该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对于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除了要明确征管部门,还要明确监督部门。
其次,信用与什么挂钩须明确。近些年,一些地方把个人信用与缴纳电话费水电费、闯红灯等挂钩,引发很多争议。那么,企业、个人、政府的信用该与哪些事项或者行为挂钩呢?这个问题需要深入讨论,既不能过度也不能有疏漏。
再者,奖惩措施须合理公正。信用立法的初衷是让每个社会成员都守信,如果对失信没有相匹配的惩戒措施,信用法规就如同废纸;但如果惩戒措施过严,也会带来副作用。对于信用降级、信用受损的单位和个人,也要有申诉机制,让失信者“永不翻身”也不符合立法初衷。
信用立法是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必然之举,上海首开先河,值得肯定。
姚 倩:让信用记录成为社会通行证2014-05-06 |
谢京辉:精神文明建设需重典治行2014-05-28 |
王子墨:全面深化改革 蹄疾步稳激荡前行2015-01-06 |
屈正州:平均工资的主体当是劳动者2015-05-29 |
雷希颖:必须加强青年对国家的认可2015-06-23 |
王 琳:诉讼诚信需要司法“立木为信”2015-11-17 |
英雄黯淡之下的偶像重生2016-04-2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