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新闻观察-正文
明长城生火熏黑了“驴友文化”
毛建国
//m.auribault.com 2017-12-15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对一个驴友来说,有亲近安全、亲近自然、亲近文明的行为,或许才能真正配得上“驴友”这个称谓。

  近日,一组驴友在北京密云古北口蟠龙山长城敌楼内生明火做饭的照片在网络上传播,照片中长城敌楼内部墙体已被熏黑。该景区工作人员表示,涉事驴友是从河北境内进入蟠龙山长城的,并未买票,被景区管理人员发现后,其中的绝大多数驴友已经下山。目前密云区文化委员会执法队已对现场进行勘查,当地警方也已介入调查。(见12月13日《北京青年报》)

  “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对历史的态度,很大程度是通过对文物的态度体现的。我国名胜古迹众多,像明长城这样的文化遗产,是凝固的历史,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任何对其不敬与毁坏,都是对历史的犯罪。

  对于这些驴友的行为,舆论态度相对一致,即通过严惩使其生出敬畏之心,巩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严惩是必要的,但还有必要深思,作为一种新事物,驴友一词明明寄寓着美好,为什么这些年来却有着“自毁名声”的倾向?

  中国历史上就有驴友传统,而且还有人总结出古代超级“驴友”,譬如周游列国的孔子,出使西域的张骞,考察采风的司马迁,探奇览胜的谢灵运,觅水寻渠的郦道元。但作为一个成熟概念,驴友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应该说,驴友的出现是社会与旅游双重发展的进步,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之一。

  可是,驴友这个美好的存在,却往往被一些人的所作所为破坏。近些年来,驴友对旅游文明的冲击事件频繁发生。驴友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一些驴友的表现,已然违背了旅游文明的主流,个别行为甚至可以用“倒行逆施”来形容。从中可以看到,当前“驴友文化”有问题,或者说我们还没有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驴友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相应地,一个人的行为,也是会受到文化影响的。体现在旅游中,如果有着健康的旅游文化,那就会敬畏自然敬畏历史,反之,如果没有健康的文化支撑,那就有可能放纵心灵深处的恶,做出为人不道、让人不齿的事。驴友作为重要的旅游主体,更应成为文明健康向上的旅游文化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在人们心中,驴友是充满个性的,这种个性是能体现人全面发展的品质的;人们对驴友一段时间以来都相对“宽容审慎”,是因为它本身是顺应时代方向的新事物。如果驴友成了文明的负面典型,成为“麻烦的制造者”而不是“美好的践行者”,又如何承担得起那么多的向往与赞誉?

  明长城生火何止熏黑了一面墙,还有驴友群体、驴友文化。对一个驴友来说,有亲近安全、亲近自然、亲近文明的行为,或许才能真正配得上“驴友”这个称谓。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