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产经观察】“卫生间+”,不只用来上厕所
赵昂
//m.auribault.com 2017-02-15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消息,今年全国所有5A级旅游景区都将配备“第三卫生间”。“第三卫生间”主要是为解决部分特殊对象如厕不便问题。比如,不同性别家庭成员共同外出时,其中一人如厕无法自理,需另一家庭成员协助的情况。

  曾几何时,卫生间一度是国内景区的短板,游客领略了名山大川,品尝了美食佳肴,到了厕所一看,之前的好感度荡然无存。但如今,各地景区卫生间大多已经标准化、升级化,有时甚至升级到令人无法和厕所联系在一起。

  这让人想起云南旅游的一个段子,“厕所也是个景点,而且可能是花钱最多的。”在公路服务区,各式各样的旅游大巴在厕所门前的大广场停车,乘客在上厕所之前,要走过厕所大厅内各种各样的摊位……

  “卫生间+购物”也算是个经营思路,尽管看上去不怎么令人舒服,而且如果买到不如意的商品,想回来退换可就无门了。

  当下,包括卫生间在内,国内景区的设施已经光鲜了许多。不过,许多景区设施的人性化程度依然有待提升,父亲带着年幼女儿上厕所不方便,需要第三卫生间;手机没电了需要用到充电线,上网需要用WiFi;老年人结伴出游,需要景区配备急救药品和相关设备。

  让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更舒适的人性化服务,并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才是当下国内景区需要提升的地方。

  在这一问题上,其实海口市的PPP改造公厕模式值得借鉴。海口市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投入了6000多万元修缮新建公厕200座。在著名景点万绿园,公厕还设置了休息室,游客可以在这里吹空调、看电视、买零食饮料、用WiFi。

  “卫生间+”,不只是用来上厕所,一个具有休息室功能的卫生间,比修一个卫生间再建一个休息室的成本低了许多,但效果却可能更好。

  也就是说,所谓“厕所革命”背后,其实是旅游产业的“理念革命”。游客上卫生间,能满足的不只是生理需求,推而广之,游客来到景区,也不只是为了拍张照片发朋友圈,证明自己“到此一游”,甚至不只是为了欣赏自然风光,还希望能够品尝美食、领略文化、购物扫货、休闲放松……而这些元素,也可以相互融合,获得“1+1”大于2的效果。比如,在京都铁道博物馆,游客在博物馆餐厅内买到的餐食,就有浓浓的“铁路+”风格,香肠会被做成火车的模样,调味汁会被洒成轨道的形状。

  换言之,当下国内景区需要提升的设施,不只是卫生间,需要改变的管理方式和服务理念,也不只局限于游客如厕这一方面。如何利用现有存量设施,尽可能提供多功能服务,值得思考。

  卫生间不是只能用来上厕所,明白了这一点,游客在景区留下的东西,也许就不只是照片了。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