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看台声音:体育的力量更需要传递
刘颖余
//m.auribault.com 2016-01-30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体坛风云,变幻莫测,气象万千。体坛风云人物年度颁奖,是盘点,也是展望;是体育界的盛会,也是跨界的联欢;既能奖掖先进,亦可激励来者。这些年,该奖项渐成气候,甚而“有体坛奥斯卡”之称,其实并不让人意外。因它顺应了中国体育的时势,展示了中国体育的力量。

  中国为什么需要这么一个“体坛奥斯卡”?

  理由也许没那么复杂,因为运动员需要、体育人需要。运动员生活简单,多是训练比赛两点一线,但运动员并非竞技象牙塔中的标本。他们不是金牌机器,而是活生生的社会人。体坛风云人物颁奖,仪式感极强,是体育人向社会展示形象,传递体育力量的大舞台,因此,我们才会在这样的舞台上,看见运动员穿上礼服,精心装扮,展现他们赛场外的另一面。去年一袭旗袍的张虹,今年婀娜多姿的女排姑娘和自称“小可爱”的宁泽涛,还有2013年徐莉佳文艺腔的致辞,都颠覆了人们对于运动员固有的印象。即便是今年苏炳添“感谢裁判员”的口误,也少有人去苛责,反而显出运动员可爱率真的一面。

  在今年颁奖仪式上满载而归的郎平非常感慨地说:“我带上全队来参加这个活动,目的不是去拿奖……我们很想让孩子们一起见见世面,这是难得的经历,也是很好的激励。”其实,何尝是运动员,教练员也倍加珍惜这样的舞台。在今年的颁奖仪式上,跳水队老教练钟少珍一句“我们是和运动员一起成长的人”,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当苏炳添、宁泽涛和朱婷不同时期的教练员都被齐刷刷地请到现场和观众见面时,人们同样会心生感慨:一名优秀运动员成功的背后原来有这么多无名英雄的托举!体育,不是少数精英的游戏,一个国家体育的强大,必然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撑和经济基础。

  体育从来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体坛风云人物年度评选,就是要让体育回归社会,回归生活。

  它也是体育变迁的风向标,传递力量,传递价值观。过去的评奖,类似乒乓球羽毛球等中国传统强项,总能有所斩获,但这些年却日渐式微。这并非乒羽健儿表现不佳,实在是因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更加多元化——职业体育势不可挡,基础大项不断突破,乒羽的佳绩当然就不那么显眼了。除此之外,随着这些年非竞技类体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相关奖项比重也相应越来越大,它传递出一个基本的价值观:体育生活化趋势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体育迷“只动嘴不动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体育的力量”,是体坛风云人物年度评选的口号。很好,很大气,但显然,仅靠这样一个仪式,还无法充分展示、传递体育的力量。体育的力量,需要展示,更需要传递。从现实意义上讲,传递比展示更重要。

  传递体育的力量,需要榜样的示范和激励,更需要每个人的身体力行,也有赖于全社会的倡导和落实;传递体育的力量,需要国际赛场健儿争金夺银的大气磅礴,更需要每一堂体育课、每一次健身的春风化雨。体育的力量,当然体现于国家形象的改变,但同样体现于每个个体的自我塑造。而且,只有当每个人能充分感受到体育给自己带来的积极改变,一个社会才会拥有良好的体育氛围和体育水准,并充分享受到体育给人类带来的愉悦和“红利”,从而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体育改变世界,是之谓也 .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