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
思想是历史的精华。它源自时代,又驱动时代向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行。
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到以五大理念统领发展全局;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到完善宏观调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到明确科学工作策略和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推动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既有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的新总结,又有对新时代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认识,更有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部署,形成了一个具有原创性、突破性、时代性的科学系统的经济思想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它立足实际、着眼全局,以当代世界与中国经济的大趋势、新特点为判断依据,以坚持和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突出体现了科学、求实、创新、开放的鲜明特点。在理论上,它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把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在实践中,它重塑了经济发展理念、动力结构、增长模式、发展战略,引领中国经济稳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
“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这一表述,也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一把钥匙。
过去几年,世界经济长期结构性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融合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相互叠加,中国经济面对一个前所未见的关口:国际金融危机阴云不散,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增长乏力、发达国家经济衰退,通过多渠道传导过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以“指数级”速度前进,既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也带来风险挑战,对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与下行压力交织、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地区间、产业间的分化特点愈益明显,推动以往高速增长的需求侧因素,如低成本出口、大规模开发建设、排浪式消费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深化改革刻不容缓。
满载着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的成果,也携带着诸多发展起来后的新问题、诸多矛盾叠加和风险隐患,伴随国际上种种质疑观望、唱衰中国、做空中国的声音,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的“中国号”经济巨轮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导航,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破浪前行。
(三)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5年多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传统动能减弱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加强重大经济工作的指导协调,调整宏观调控的思路方法,不踩大油门、不搞强刺激,以超凡胆识和强大定力深化改革,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战略布局的全面铺展,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经济思想成果。
——胸怀全局的战略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把握经济规律,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从形态描述、总结规律、判定方向三个方面层层递进,作出“三期叠加”“经济发展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并以此作为确定战略方针的出发点、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宏观政策稳字当头,体现了对我国经济基本面的战略自信;结构调整稳中求进,体现了转型升级不动摇的坚定信念。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一项既紧迫又复杂的任务,等不得也熬不起,必须有长远眼光,有久久为功的耐力,不为速度的一时波动而改变初衷、目标和方向,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彰显定力的制度自信。“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在每一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这是使我国经济能够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唯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把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内嵌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使其成为经济蓬勃向上的源头活水,成为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竭动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保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宏伟蓝图成为现实。
——继承发展的理论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内容涵盖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
这一总结囊括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果,也确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现代治理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从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实际出发,提出了平衡各种重大关系、规范经济发展秩序的许多重大思想。如,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提出稳中求进是经济工作总基调,也是治国理政重要原则;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把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提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以及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体现了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两个大局的一体统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已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上,一方面要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为擘画全球经济增长新蓝图开出的中国“良方”,就是在创新中开辟增长源泉、在开放中拓展发展空间、在联动中凝聚互动合力、在包容发展中夯实共赢基础。
——提升能力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强调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尊重规律的历史思维、化解矛盾的辩证思维、面向未来的创新思维、于法有据的法治思维、应对风险的底线思维,处理好治国理政中各种复杂利益关系,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四)
聆听思想的声音,来自实践、指导实践是最坚实的理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考察调研50多次,深入一线指导工作,足迹纵横跨越中国版图。从广东深圳莲花山到安徽凤阳小岗村,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到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从太行深处访贫问苦到中关村里了解前沿科技,从云南洱海督促保持绿水青山到东北老工业基地考察国企改革……考察调研的过程,是听民声、察民情、问民意的过程,也是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决策部署过程。在问题中把准社会脉搏,在解题中认识发展规律,双脚的一步步丈量,推动着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
聆听思想的声音,重塑经济、引领转向是最响亮的发展旋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五大理念缺一不可。由此,抓经济工作、检验经济工作成效,也要从过去主要看增长速度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和效益有多好,传统的发展观念、思路、做法、评价标准都要进行深刻转变和调整,才能引领中国经济稳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聆听思想的声音,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是最鲜明的行动指向。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内忧外患“两难”增多,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为深化改革鼓劲加油。“改革关头勇者胜”“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重大改革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披坚执锐、攻坚克难,加强整体谋划、系统创新”……不畏难、不躲闪,既有勇气担当,更有战略谋划,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一系列不能碰、啃不了的“硬骨头”被砸开,新一轮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大地,深刻改变着国家面貌,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五)
2013年至2017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7.1%,远高于同期世界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增长水平;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
经济增长含金量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就业保持稳定,居民收入连年增长,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创业热潮涌动,单位GDP能耗下降,绿色发展初见成效,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尤其是重点领域改革已经搭建起四梁八柱,经济领域一批基础性改革改善了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了发展动力,拓展了发展空间,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了强势动能。
“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健康中国、脱贫攻坚、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推动完善全球治理……形成了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治国理政战略布局。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一个个圆梦工程造福中国,享誉世界。
2012年,我国人均GDP是6100美元;到2016年,这个数字是8866美元。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更稳,素质更高,在全球经济坐标系中尤为抢眼,引人关注。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评价,习近平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中国人均GDP在习近平领导期间增长了近40%,亚洲新秩序“不是正在显现,而是已经到来”。
(六)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创造性实践突破与重大理论创新相辅相成,推动着中国经济从落后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轨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呈现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这个新局面,来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理论指导,来自我们党一直保持的战略定力、发展自信和焕然一新的党风政风,来自亿万人民“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蓬勃力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开篇之作,也充分表明共和国领袖对祖国、对人民的情怀和担当。秉持人民至上的坚定信念,追寻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共同奋斗,一鼓作气攻克一个个障碍、拿下一个个堡垒,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伟大“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刘 敏:2014,宏大的转折之年2014-12-31 |
秦 川:体味习近平不忘根本、翠拂今人2015-02-14 |
人民网评:以志愿服务点赞雷锋精神2015-03-05 |
凝聚共识,开创治理新境界2016-03-02 |
由大向强的中国,需要一支什么样的军队2016-07-11 |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重塑中国建筑之魂2017-02-14 |
不懈改革,需要勇气和担当2017-07-20 |
将改革进行到底2018-01-04 |
激活科技创新的时代伟力2018-01-09 |
撤销特区管理线 致敬改革四十年2018-01-1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