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对酷爱玩游戏,私自充值,花钱如流水的熊孩子该怎么办?徐州一位妈妈的做法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她十岁的儿子因为玩手游,通过支付宝充值,仅仅8天就花掉1.2万元。通过维权,这位妈妈只要回了其中的一半。为了让孩子吸取教训,戒掉游戏瘾,她让孩子写下一张6000元的欠条,通过家务和学习成绩“还债”。
根据法律,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提供服务时,应保证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注册,并绑定与该用户注册信息相一致的银行账户。民法中规定,限制行为能力人,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交易额,有权主张撤销。而在这一类事情中,多是孩子拿着大人的手机,用大人的手机号码注册账号,用大人的网上支付工具支付。游戏公司抓住了家长在监管上的漏洞,举证困难,拒绝退还费用,家长只能吃哑巴亏。
值得点赞的是家长的做法。收好手机,不让孩子玩游戏,这些办法毕竟只能治标,冶不了本。一个沉湎于网络游戏的孩子,需要更有效更细致的引导。比如,他知道瞒着家长买这些东西不对,所以他会第一时间将手机上账号变动的短信息删除,但他显然还没有建立起正确的金钱观,他不觉得一万元对于一个工薪家庭而言,意味着什么。这个时候,单纯说道理的作用就非常有限了。
通过欠条这样的方式给孩子以压力,又通过做家务还钱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赚钱之不易,可谓用心良苦。希望徐州这位妈妈将打欠条还债的方式坚持下去,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责任,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弥补过错,这也会让他终生受益。我想,当有一天孩子终于还清欠条上的债务时,他会对人生有个不一样的认识。
看到这样的欠条,孩子应该感到不安,游戏公司和监管部门更应该脸红。每次,游戏公司都辩解,家长存在监管责任。那么碰到这样的情况,游戏公司能不能多想点办法,监管部门能不能多开通几条维权的渠道?这不是一两个孩子的问题,网上搜索一下就能发现,这样的新闻几乎隔三差五就出现一次,数额也都相当惊人。这样短时间内巨额的花费别说放在一个孩子身上不正常,是一个成年人花掉的也同样不正常。而家长们无一例外都碰到了举证难、维权难、投诉无门的问题。家长的监管是有些不到位,可是家长的监管责任也不是无限的,游戏公司同样也有责任完善自己的认证系统,有责任约束自己的收费行为。作为一家企业,放任这样的事发生,本身就不是认真负责的态度,理应受到社会谴责。
熊孩子有一张欠条,而游戏公司同样也有一张责任的欠条,在这张欠条上,要写上如何治理游戏公司的贪婪,如何督促他们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
文化点评2014-07-21 |
苏 渝:新投资理念造就新牛市2014-12-08 |
熊锦秋:山水文化“神秘重组”疑点重重2015-01-05 |
文化点评2015-02-02 |
赵 鹏:“互联网+”时代,换脑当先行2015-07-29 |
手游版号审批新规与简政放权逆向而行2016-07-15 |
假新闻引爆舆论,谁之过2016-10-31 |
圈点新闻2016-11-02 |
孩子玩游戏上瘾,责任在家长2016-12-13 |
“一键禁玩”:用良心打捞沉迷的幼小灵魂2017-04-1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