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精准扶贫专家谈】林闽钢:全面形成精准扶贫的合力
林闽钢
//m.auribault.com 2016-10-14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分享到: 更多

  全面形成精准扶贫的合力

  ——来自贵州黔西南州的调查启示

  作者: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会长、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林闽钢

  「专家简介」林闽钢,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系教授,在社会政策领域颇有造诣。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管理学的视角,从社会政策学科大类出发,建构自己的学科体系。长期关注基层医疗、贫困问题以及社会保险,善于进行横向切剖,中外比较,对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与完善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著有《现代社会保障通论》、《现代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中国经验的视角》等。

  精准扶贫是关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到2020年要全部实现脱贫。目前已进入到了攻坚拔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多数贫困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精准扶贫的效果已初显,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两热两冷”问题值得重视,更需破解。

  破解精准扶贫中的“上热下冷”问题,从根本上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精准扶贫作为国家战略决策,重在政策的执行。一方面精准扶贫着眼于用力准确,用力持续,用力独到;另一方面要防范在精准扶贫中,急于求成,用力无果,忽视基层干部的创造性;忽视贫困对象的能动性,由此造成精准扶贫普遍存在的“上热下冷”问题。

  目前,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层层都签订了责任状,甚至排出了减贫脱帽的计划。各级干部责任感和紧迫感明显增强,积极性也都调动起来了。但与此同时,还需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贫困地区自然社会经济基础较为脆弱,区域间差异性和个体独特性较为明显,加上贫困人口的贫困结构复杂、致贫原因多样,每一个贫困户和贫困村都有致贫症结点,必须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进行精准扶贫,可以说精准扶贫精髓是“因贫施策”,这就要强调到村到户,最终落实到人。在这一意义上,扶贫精准任务越艰巨越要把发动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根据贫困群众的意愿,设计周密的帮扶方案,实现贫困群体收入和生产能力的提升。贵州黔西南州精准扶贫的经验就是把群众参与作为脱贫攻坚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即运用“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的“共享”工作流程法,多轮次进村入户共商,把“压”改“征”,把过去的“压”任务变为征集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能力培训、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意愿、意见建议,开设搬出地的“倍增课堂”,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将过去“群众看、干部干”转变为“群众干、干部帮”,通过干部帮助实现愿望,使困难群众实现收入倍增和幸福指数倍增,从而有效解决“剃头挑子一头热”这一突出问题。

  破解精准扶贫中“政府热、社会和市场冷”问题,从根本上确立“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精准扶贫新格局

  在精准扶贫中,各级政府是主体、主导,但目前不少地方在精准扶贫中出现了“社会弱,市场缺”的现象。因此需要向整合多元主体资源的“握拳出击”转变。首先,改变政府单方面投入资金、实施项目的现状,鼓励并引导社会力量向贫困地区汇聚,以市场为导向,走产业扶贫之路,因势利导发展适合本地的特色产业。只有农村产业发展了,才能将农民留下来,也才能发挥他们在精准扶贫中的主体作用。其次,推动社会组织通过开展项目,发挥他们的优势深入基层,针对不同人群、贫困程度开展项目,传递信息、传授生产技能,提升受助对象的自主发展能力。

  贵州黔西南州的经验是建立“四方联动”体制和机制,由政府牵头,构建政府、群众、工商企业、社会“四方联盟”,实施“四方联动”,让“四方”一同“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实现“四方五共”,在易地扶贫搬迁中,通过“四方联动”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规划建设管理,共同配套建设小微创业园、广场、市场、乡愁馆、公共活动场所等,提升安置点公共服务水平。

  总之,精准扶贫融合了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双重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立足多元主体,强化多方资源整合,全面形成精准扶贫的合力,以包容的、自主的、先进的、开放的态势,实现中国反贫困的历史使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