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把残疾预防和康复保障连成一条线,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减轻残疾、消除残疾,更好地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以全面健康成就全民小康
“到2020年,残疾预防工作体系和防控网络更加完善,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可比口径残疾发生率在同等收入国家中处于较低水平。”日前,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这是我国首个在残疾预防领域的国家级政策文件,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残疾人的关爱,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这种关爱,不仅体现在救助上,同时也体现在预防上。调查显示,后天性因素是目前中国人的主要致残因素。残疾风险伴随每个人,残疾预防与个人健康、家庭幸福、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息息相关。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数量多,负担重,采取适当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多数残疾的发生。在这个意义上,残疾预防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工作,既十分必要,又极为紧迫。
当前,中国开始进入残疾人规模增大、结构变动、风险提高的关键时期。人口快速老龄化、意外伤害、慢性疾病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让残疾预防和保障变得更复杂。有数据预估,到2030年,每年将新增残疾人200万—250万人。随之而来的,不仅是给个人、家庭、社会的压力,也附加着不小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有学者直言,“如果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减少、避免残疾的发生,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康复和保障是对残疾人“一点都不能少”的关怀,而预防并减轻残疾是“一直在路上”的努力。
大部分残疾是可防可控的,现代医学科技也为预防残疾提供了技术支持。一份来自世界卫生组织残疾预防与康复专家委员会的报告认为,利用现有技术可以使至少50%的残疾得以控制或者使其延迟发生。近些年,预防并控制残疾发生也取得不小成绩,研究数据表明,1987年至2006年间,我国至少遏制了1500万人出现残疾。正如专家所言,“残疾预防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社会战略”。
技术预防与观念预防应是并行不悖的双轨。在观念上,不少人以为“残疾预防只是残联的事情”,而实际上关联医疗、教育、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等多领域。《行动计划》要求,孕前健康检查率80%以上,产前筛查率60%以上,已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60%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起数、伤亡人数均下降10%以上,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80%以上……这些指标性规定,就是要从出生缺陷、发育障碍、慢性病、生产事故、精神疾病管理等方面控制致残风险。
所谓“治未病”“防未病”,不仅要将预防工作在各领域内前移,也要让更多人树立预防残疾的意识,从检查身体、健康生活开始。事实上,如果把生命的时间轴分解成不同阶段,残疾风险既不会因年轻活力而远离,也不会因年老体弱而溜走。婴幼儿时的先天性残疾、学龄阶段的传染病致残、工作过程中的创伤性致残、老龄时期的退化性疾病致残等,都容不得任何侥幸,我们应该树立起“终生预防残疾”的理念。
北京时间9月8日,里约残奥会的大幕在马拉卡纳体育场拉开,中国308名运动员将在竞技场上激荡生命的力量。如果把残疾人事业比作同生命一起奔跑的赛事,保障残疾人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是赛程部分,避免因各种原因致残、致障则属于前端关口。把残疾预防和康复保障连成一条线,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减轻残疾、消除残疾,更好地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以全面健康成就全民小康。
周洪双:农村残疾人扶贫关键要“精准”2015-10-28 |
前 溪:残疾人犯罪 要惩罚更要预防2015-11-20 |
朱永华:打击残疾人涉恶更需反思同情心态下...2015-11-20 |
习近平政治经济学“六论”2016-01-08 |
两会热词:《慈善法》将改变什么?2016-03-10 |
中工时评:让残疾儿童共享教育公平2016-03-13 |
寨卡研究计划将奥运会运动员列为测试对象?2016-07-14 |
构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2016-08-05 |
残疾人进入公职制度通道亟须打通2016-08-19 |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2016-08-2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