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教育部官网6日消息,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各地各高校要抓紧建立健全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统计机制,以精准统计为基础,重点摸清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状况。各高校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6月7日《北京青年报》)。
又是一年高考时,又到一年大学毕业季。对于广大高考考生来说,他们除了专心参加高考之外,也非常关注高校就业率情况和各类大学排行榜、专业就业排行榜,当成填报高考志愿和选择高校、专业的参考指标之一。
对于广大高校而言,毕业生的就业率就是高校的生存基础,直接关系到高校生源质量和招生状况。高校为了招收优秀生源,确保生源充足,往往在毕业生就业率上打主意,美化就业率数字。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不择手段以各种办法强迫毕业生签就业协议、劳动合同,有的高校规定不签就业协议就不发毕业证,逼得毕业生弄各种虚假的就业协议、劳动合同交到学校。
高校就业率掺水,不仅损伤了母校在毕业生心中的形象、情感,而且误导了高校专业设置、招生指标分配的决策,更是坑害了广大高考考生,忽悠他们选择实际就业率很低的专业读书,影响今后的就业和人生,因此饱受诟病。正因如此,教育部以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很多年前就开始禁止高校强迫毕业生签就业协议,每年大学毕业季前夕,教育部门都会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明确提出这一点。
但是,即便如此,高校就业率造假掺水现象并没有杜绝,高校强迫毕业生签就业协议现象依然存在,只不过很多被迫签就业协议的考生,担心遭到打击报复,只得忍气吞声,不敢公开而已。微博、知乎、微信朋友圈中,就有很多毕业生声讨学校逼签就业协议的吐槽和求助帖。
教育部三令五申,结果高校逼签就业协议现象依旧。究其根源,缺乏惩治机制首当其冲。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不准高校强迫毕业生签就业协议,但当高校强迫毕业生签就业协议情况发生了,又该如何处理、如何惩处,却没有下文,这就意味着高校强迫毕业生签就业协议处于一种只赚不赔状态,就算曝光了也没啥损失,大不了就对外说是辅导员与毕业生沟通不顺畅,造成毕业生理解有误,如此而已。
要确保高校就业率真实不虚,彻底杜绝高校就业率造假掺水现象,尤其是避免高校强迫毕业生签就业协议行为,关键是要提高高校就业率造假行为的违规成本,不能只是不痛不痒地通报批评之类处理。笔者以为,只要高校强迫毕业生签就业协议,那么高校主要领导、院系领导、辅导员就必须承担相应责任,可以考虑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乃至开除公职;哪个专业强迫毕业生签就业协议,情节严重的就取消这个专业,停止招生。
只有惩处措施跟上了,“逼签”行为屡禁不绝的现状才能得以根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