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守住青山绿水 创造金山银山
学者呼吁为生态扶贫“开绿灯”
毛莉
//m.auribault.com 2016-03-08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分享到: 更多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打好扶贫攻坚战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愈加紧迫。一些学者认为,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基础,而扶贫攻坚工程则是发展生态农业的突破口,将发展生态农业与扶贫攻坚工程结合起来的“生态扶贫”是实现扶贫与生态双赢的举措。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蓝等学者在京发布生态农业调研成果,呼吁加大对生态扶贫的政策扶持力度。

 实现扶贫与生态双赢

  “为国家贡献了70%以上粮食的800个种粮大县中有110多个是贫困县。如何让种地农民的劳动有合理回报?如何将扶贫与产业结合起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如是发问。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他给出的答案。

  蒋高明分析说,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恰好是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地区,那里远离工业污染,适合发展优质农产品。如果农产品优质优价,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附加值就会大幅度提升。他算了一笔账,如果有1亿个城市家庭每年消费3万元的优质农产品,即可带动1亿个农村家庭从事生态农业生产。“这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先富带后富’。”

  根据李蓝的调研,为了避免重复发达地区边发展边污染、高速发展严重污染的发展模式,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先后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新思路,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作为扶贫的新模式和新方向。在这种扶贫观念的指引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保护生态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从而改变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使贫困地区在保住青山绿水的同时,还实现了产业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瓶颈不在生产在市场

  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蓬勃发展,其中不乏生产型“造血”式的生态扶贫项目。但总体看,生态产品“叫好不叫座”,销售不畅。

  “血是造出来了,但血管不畅出现了血栓。由于解决不了销售问题,生态扶贫这个‘新生儿’,始终没有成长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安全课题组的调研报告分析称,生态产品销售不畅的原因之一是价格过高,消费者不愿接受;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社会信任度低,消费者对产品难辨真假,不敢购买。

1 2 共2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