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再过一天就是元宵节了,年味渐散,无数人再次别离故乡,回到自己漂泊的地方,在返城大潮中,我们看到了不舍甚至是沉重的别离,也从四面八方带回了浓浓的乡“愁”。
从去年春节期间的一篇博士返乡日记,到今年“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 “上海女孩见第一顿饭就和江西男友分手”,再到后来数家媒体专门开辟春节返乡观察专栏,一篇篇弥漫着乡愁的返乡日记,成为这个春节持续走红的现象。
乡愁在诗人笔下,往往是令人神往的,再去打量这些返乡日记,所直击的无疑都是当下乡村里,最为直观和真实景象,比如关于留守儿童、比如关于农村婚丧旧俗等等。在每一篇返乡日记里,我们几乎都能读到萧条与凋敝,席卷的沉重,总能让人觉得压抑与不安。而之所以能迅速走红,乃是因为它们所直击的是许多人心中的块垒,进而能够激发情感上的共鸣。
正如有论者所言,以“返乡日记”为代表的农村叙事,只是在那些硬新闻暂时消隐之际,随着大量在城市就业者回归乡村,出现的一种对现代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习俗碰撞产生的不适感的记录。这样一种叙事,常常难免失之片面,充满主观色彩,如同爆竹炸响,留下一地碎屑,无从收拾。但我仍然坚定地相信,这些返乡日记的作者,都是因于对故乡浓烈的眷念,才会有如此情绪饱满的乡“愁”,而不是刻意地唱衰。
不过,我依然不赞同如此几近格式化的“返乡”,无论是谁看到的故乡,都不是一夜之间的“沧海桑田”,落败也好,凋敝也罢;从城市到乡村,从喧嚣到沉寂,都不是没有任何的过渡,从村口走到村尾,你所看到的乡村,正是你我所身处的中国,正如那句话——所有的乡村问题,都是中国问题。
当那些农村的桂芳、二饼、狗剩,华丽变身为大城市写字楼里的linda、Mary、Justin,并去慨叹故乡之变时,殊不知,这些在故乡发生的改变,其实早已发生,从城市到乡村,或以悍然侵蚀,或以迂回包围,都无不烙上了同祖同宗的痕迹,比如官场潜规则,比如生意场潜规则,比如办公室的生存法则,有哪一桩不能从乡村中找到映射呢?
换句话说,当我们在返乡日记里慨叹乡村的没落与沦陷时,是否只是对城市逼仄与冷漠、虚浮与失序的再嗟叹呢?是否隐匿着许多从农村走进城市的人一个原始朴素的乌托邦理想呢?当理想与现实形成巨大的落差,返乡日记里的苍白与沉痛似乎就不难理解了。一如我们对那对经历生死离别的鸭所给予的无限关注,所持怀的其实是对苍白现实的揶揄以及美好爱情的向往。
于此逻辑下,对返乡日记里的凋敝和破落,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城市与乡村之间,是可以实现整体向好的。关爱自己的乡村,就是建构自己的未来,要知道,即便远离故土,我们终究要回到故乡。
沈阳晚报:2010年,他必将感动中国2010-02-23 |
许博渊:艾黎们教我们爱国和做人2010-07-20 |
许 杰:没有理由不纠结2010-10-09 |
禾 梨:种玉米是美好的事2011-12-16 |
陈大勇:可怜天下父母心2012-02-27 |
高 路:是瞒天过海,还是装聋作哑2013-01-05 |
任仲平: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2013-07-22 |
西 坡:假哈佛校训源于“励志文化”2014-01-02 |
人民日报:做守望民族精神的代言人2014-09-11 |
向往农村,羡慕农民2008-10-1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