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中国电影评价机制需要完善
王伟
//m.auribault.com 2016-01-12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不负众望地突破了400亿元人民币大关,国产电影更是创下了271.36亿元的历史新高,但在繁荣的市场和雄厚的资本背后,“口碑差票房高”现象依然存在。面对这种产业与创作之间的无形“对峙”,完善利于优质影片存活及发展的电影评价体系,成为摆在电影产业与电影创作面前的共同命题。

  电影报刊等传统媒体日渐式微,一些以微信公众号为话语阵地的电影评价群落悄然浮现,显示出电影创作界对批评与接受批评的自觉。这些自发的电影评价群落,有些由国内影视及相关专业人员组成,有些以影评人和电影学者为主创。这些新的电影评价群落不再囿于影评人这一单一群体,而是组成一个由影评人、电影学者、电影书籍译者、电影节选片人及评委、作家及独立撰稿人构建的新的电影评价“共同体”。这在一方面平衡了“唯杰作论”传统的一元化审美倾向;另一方面,使既不服务于电影机构也不屈从于市场的电影批评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种新的电影评价形式通常将评论篇幅限制在百字以内,是影片特质最为敏锐的选择和把握,更是对传统电影批评的学术理路和话语方式的重构。这既暗合了信息“内爆”时代,人们对“优化”的“片段式”阅读体验的需求;也与后现代背景下解构主义“打破秩序”的理论延续相契合。

  电影评价不仅是审美趣味的输出,更是渗透于电影创作的参考性意见。这些影评人一方面联合国内有影响力的电影协会,发起了以革新电影的形式与风格为“标尺”的电影奖项,通过对新的电影评价标准的输出,完成由电影事件的参与者到电影事件的生产者的华丽转身;另一方面,部分影评人开始涉足创作领域甚至担当主创,为中国电影创作团队中加入了影评人席位,既是法国电影新浪潮传统的在地化发展,更是对电影批评的一种创造性实践。

  不仅如此,电影评价对电影观众的艺术指引作用不可小觑。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刷高“劣质”影片票房的电影观众与“劣质”影片一样令人担忧。与其问责创作者由“作者”转为“劣质”影片的生产“机器”,不如将这些新的电影评价群落作为电影鉴赏的“编外学校”,为观众普及电影常识、培育艺术素养、确立电影观念,使其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电影鉴赏力,摆脱对“劣质”影片的“狂欢式”审美怪圈。

  从新媒体输出的电影评价体系来看,我国有已经发展成熟的豆瓣电影、时光网作为大众审美取向的“晴雨表”,而新晋出现的“影向标”“映画台湾”可视为电影欣赏的风向标。以美国为参照系,前者相当于IMDb等网站所代表的大众话语“集结地”,后者可视作烂番茄、Metacritic等网站为主要阵地的电影趣味导引。这既与世界电影评价体系发展的整体趋向相契合,也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实际需要。在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与互联网传播开启了电影创作及市场的全方位变革,中国电影评价体系需要随着时代不断做出补充和调整。这些新兴的电影评价群落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电影评价体系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任重而道远。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