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人民日报:春运,28亿人次的中国乡愁
李泓冰
//m.auribault.com2015-02-12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春运,已经成为观照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回家过年,是此时此刻最为浓烈的乡愁

  即将到来的春节,是一个属于妈妈的节日。

  中国城乡的每一扇门后面,几乎都有一位妈妈,要么掰着手指计算着游子归期,要么忍着膝关节的酸痛奔走采购各色年货,她已经等了一年甚至数年,盼着远方的孩子回家。如果是农村,她的身边多半还会有一个甚至几个孙儿孙女,而那对年轻父母,正在孩子成长的记忆中变得越来越模糊……

  而在另一头,她在异乡的孩子也牵肠挂肚,一种叫作“想家”的蚀骨相思,也堆积了整整一年甚至数年。想家的人群太过汹涌,每年让12306这个火车购票网站随时都可能处在崩溃边缘。

  交通部门不无忧心地告诉我们,2015年的春运将超过28亿人次(不含公交和出租车),比去年又增加了约1亿人次。数字年年都变,不变的,是自从2006年春运人次突破20亿后,年年“空前”。28亿人次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把超过全球1/3的人口,在短短40天内集体迁移——这是足以移山倒海的一场浩浩荡荡的人口大迁移。

  在中国的春天,水陆空的交通工具,不管从哪里出发,往往都指向一个目标:家。回家过年,是此时此刻最为浓烈的乡愁。

  故乡有爹娘,有亲朋,更有让人魂牵梦绕的孩子。不计其数的中国孩子,在向祖辈提问,“爸爸妈妈去哪儿了”。亲情,是他们心中最为强烈的渴望。

  中国年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团圆。为了团圆,中国春运之隆重、之艰辛、之惊天动地,远超当今人类任何一次集体活动。回家,简简单单两个字,就这么温暖了古今中外、牵动着芸芸众生。

  中国式春运,足以成为让全球任何国家交通部长头疼的难题。然而,春运所意味着的社会流动,仍然是中国社会有史以来最为巨大的进步。自由的“候鸟”们在城乡间任意穿梭,他们是无数来自田野的中国工人,是用读书改变命运的莘莘学子,是追逐梦想的城市上班族。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倔强地打拼,他们搅动了曾经沉寂的大地,市场活了、文化活了,人流汹涌、物流汹涌、信息流汹涌。因为“他们”,中国经济奇迹般腾飞,有了和世界对话的底气;因为“他们”,中国变了,家乡变了,他们自己更脱胎换骨,一解土地对农民的数千年束缚,汇入现代产业的洪流。

  春运,是观照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发展的进程以及种种困境。

  如果农村更加繁荣、农业更加高效;如果城镇化的自然历史过程中,稳定就业有更多保障,农民工的“市民梦”有更多支撑;如果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不再悬殊……那么,28亿人次背后的春运难题,就有了从根本上破解的钥匙。

  相信不远的未来,春运数字将摆脱“空前”,更多家庭不再颓其一角。事实上,就春运而言,变化已经出现。很多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已经会用手机娴熟地上网购票;绿皮车渐成历史,买得起动车、高铁票的打工者越来越多;不少企业办在家门口,有的地方青壮年离家打工意愿在下降,沿海一些大企业不得不开着浩荡大巴送工人返乡,并恳请他们坐企业的车回到工厂;不少城市义务教育对外来务工者子女开放,留守娃娃可以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在城市生活,一起在春节回乡看望爷爷奶奶。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致词中,也特意寄语“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承诺让他们“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

  拥有28亿人次的同行者,在春天里进发。乡愁写进了妈妈新添的皱纹,写进了执政党的治国方略,写进了每一盏灯光下的家国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