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韩春雨,一个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副教授,偏安河北科技大学,十年没有发表文章,却一鸣惊人地发表了一项“诺贝尔级”的实验成果。韩春雨的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向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发起了挑战。5月2日,这篇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
“河北科技大学、一个副教授、连续十年没有发过文章了,以前就算有点战绩,也就那样了。说要把文章发到通常只向哈佛、耶鲁、北大、清华、浙大敞开大门的顶端学术平台,没人信啊,就高峰傻,傻了就信了。”韩春雨对记者自嘲地说。此时,他正在河北科技大学分子药物学研究室里,多家媒体在排着队等待采访这个新晋的“网红科学家”。他的学生高峰,也是他的重要合作者,坐在旁边,师徒二人都被这段“伤心史”逗乐了。(5月22日《半岛晨报》)
●剖析
坚守诞生伟大
这项技术很具有创新意义。这个成就让我们有如下启发。专注研究胜过粗制滥造论文。十年没有发表文章,可谓十年不鸣,一鸣惊人。这个给我们一个启迪,精品是需要时间锤炼的。韩春雨说,2006年开始在河北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十年,河北科技大学几乎从未给过他诸如发表论文篇数以及评职称的压力,这才让他有条件泡在实验室专注实验本身。可想而知,如果他为了职称粗制滥造职称论文,就不会有专注研究的时间,就不会有今天的开拓性论文。这对我们今天的职称论文病也是一个提醒,职称更应该注重专注研究能力,而不是论文数量能力,专注才能有专著,专门的经典著作。
坚守诞生伟大。发表这篇论文之前,韩春雨经历过两次失败。发现自己的研究速度难以赶超别人,他决定不再跟风,要做原创。这期间,屡战屡败,学生高峰一直和导师韩春雨并肩作战。这就是坚守,没有这样对原创的坚守,不会有今天原创的伟大。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再次得到验证。坚守是意志的锤炼,坚守是创新的前行,坚守原创是创新序曲,坚守才能建首,建造领域之首。
思考创造奇迹。韩春雨说,“其实比起很多我以往交流过的青年才俊,我不是那么刻苦。我只不过是想得特别仔细,考虑好了才去做。”学会思考,用智慧创造时代。这在我们今天有着特殊的意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思考;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创新为首,需要思考。
韩春雨说,“如果说此前的技术是一个菜市场,我们就是发现了另一个菜市场,丰富了人们的选择。而这个菜市场究竟好不好有待全世界的科学家去验证。”笔者认为,韩春雨的发现就如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的未来充满美丽的希望。
(殷建光)
●呼吁
永葆纯粹再创奇迹
韩春雨“一鸣惊人”,又一个“网红”诞生了。只是这个“网红”和别的“网红”不一样,韩春雨不是靠漂亮走红,不是靠“翘首弄姿”走红,不是靠白活 瑟走红,而且,这个“网红”还不令人讨厌,还是非常正能量的。
当然,韩春雨的走红,也令一些人不舒服,也让一些人很眼红。有报道说,韩春雨是“三无”人员,非名校,非名人,无职位。其实,韩春雨还有“两无”,一是没有阔气的实验室,他们的实验室不只是很简陋,更像一个小作坊;二是没有强大的研究资金做后盾。可以说,很多专家学者要什么有什么,唯独就是缺研究成果。韩春雨半夜做梦走“狗屎运”了,好事怎么就临到你头上了呢?
应该说,绝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有一定的天赋,还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幸运。韩春雨也不例外,他们做的这个项目别人也做过。据《知识分子》透露,北京大学一家实验室也做过该实验,然而,尝试了几次便放弃了。估计国外也有人做过,只是都没有坚持下来,没有看到曙光就放弃了。
韩春雨的成功,有天赋的成分,有运气的成分,但更有的是努力、努力、再努力。我的一位当博导的同学介绍说,某些专家学者只热衷于申请项目要资金,热衷于当“老板”,却不热衷搞研究,其实,他们的所谓成果多是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只是他们有所谓的署名权,于是,成果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他们的。韩春雨搞研究是亲力亲为,还和他的研究伙伴“相依为命”,同甘苦共患难。
我用《南方周末》的一段话结束全文:一朝成名天下知,出名之后的韩春雨科研经费不会再拮据了,也理应获得与他的能力、成就相匹配的荣誉与收入,但我们乐见他不忘初心,永葆纯粹,再创奇迹。这个时代的中国,尤其需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这样的人多了,才能撑起一个伟大的创新国家。(张魁兴)
●分析
打破名校留洋论
非名校、非名人、无行政职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作为。韩春雨在基因研究上“一鸣惊人”,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新奇,更多的是一种反思。
对于韩春雨而言,这样的“一鸣惊人”其实并非偶然,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这让我们想起“两弹一星”的时代,我们的科研条件是那么落后,可取得的成果世界瞩目。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整体的科研条件改善了,经费增多了,可科研的水平并没有跟着水涨船高,我们有世界第一的论文发表量,可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是科技强国。韩春雨团队没有丰厚的资金后盾,没有先进的实验室,可这并不意味着科研就无法取得世界级的成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寂寞成就了韩春雨,也是困难成就了韩春雨。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是不是应该反思,在同样的条件下,我们是不是还能够坚持科研,能够搞出成果来?
韩春雨的成功,打破了我们的名校出身论,因为韩春雨本科毕业于一所省本,而非出自211、985那样的名校。韩春雨的成功打破了“留洋论”,因为韩春雨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在国外那样高水平的实验室工作过,可这并不意味着“国外的月亮就一定比国内圆”。另外,韩春雨的成功也打破了“条件论”,科研需要经费,需要硬件条件,但更关键的是人的因素。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没有科研的热情,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前瞻的视野,很难取得什么像样的科研成果。正如韩春雨所言,“我认为青年科研人员不要抱怨环境,而是要争取环境,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就自然能等到结出成果的那一天。”(徐刚)
●延伸
赞一赞科研小气候
这段时间,赞美韩春雨的文章铺天盖地。十年科研无人问,一篇论文天下知,韩春雨也确实值得赞美!
昔日怀抱科学家梦想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因为待遇不好或耐不住寂寞等诸多主客观因素,许多都纷纷改行,奔更有“钱图”的岗位去了,留在实验室的人也常常缺乏科研的动力。韩春雨坚持下来了。韩春雨能坚持十年默默无闻地实验、研究,与他的兴趣、性格、毅力很有关系,但也与这十年来能让他安心从事实验研究的“科研小气候”不无关系。
形成这个“科研小气候”的主要因子首先是河北科技大学,不仅因为该校在2006年以引进人才的方式吸纳了韩春雨,并给予科研经费的支持,还因为这十年间,当韩春雨只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过两篇中文论文,学校方面也从未给过他诸如发表论文篇数以及评职称的压力,这才让韩春雨安安心心泡在实验室专注实验。
科研工作是需要团队配合和协作的。韩春雨的科研助手也是形成“科研小气候”的重要因子。在韩春雨的科研实验屡战屡败的日子里,学生高峰一直和他并肩作战。他们经常会拿着写满实验记录的厚本子,一起探讨,师徒二人在科研的道路上变得非常亲密。
能有这样的“科研小气候”,家人的支持也是个重要因子。韩春雨至今还是一个无房户,一家三口住在学校提供的58平方米的房子里。家里人(尤其是妻子)的“不干涉”,不埋怨,其实就是对韩春雨从事科研的最大支持。当然,韩春雨的“科研小气候”的形成因子还不止以上三种,比如,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谐的同事关系,其实都十分有利于韩春雨做实验、搞科研。我们在赞美韩春雨科研精神的同时,其实也要赞一赞韩春雨所拥有的适宜的“科研小气候”。(霍寿喜)
●三言两语
安心做研究的老师不多了,至少以前我同学跟我说河北科技大学是很牛,学校很低调。
——曲菲菲
用心浇灌,静待花开。
——杨子仪
做科研真的很辛苦啊,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成就,也可能未来会有成就但不知道终点,希望以后走上科研道路的自己也能默默钻研。
——赵永彬
现在很多论文都是为了写而写,思想陈旧,人云亦云。某些“教授”真是不敢恭维。
——董景
神奇的是学校能够容忍他十年不发文章,厉害!
——张葛
我们现在在实验室都是从别人的文献里找方法。这样撑死算是培养出个技术工,根本不是科研人才。
——谢杰
在科研条件不好的环境中,能坚持做出一些东西,不容易,希望基因编辑技术能带来福音吧。
——马家伟
喻思娈:科学家的自我否定2014-05-09 |
张田勘:拿诺贝尔奖不需要刻意为之2015-07-23 |
指间沙:这年头,做明星也要把朋友圈盘活2015-12-16 |
看待“民科”当少些猎奇心态2016-02-24 |
除了“网红”,还有什么能够崇拜2016-02-26 |
霍金成“中国网红”背后的国人精神自救2016-04-15 |
让“积极网红”驱逐“粗鄙网红”2016-04-20 |
“我想当网红”2016-04-28 |
宽容韩春雨也是科技生产力2016-05-23 |
科学家应该是理想派2016-05-2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