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事件回放
“五一”期间,北京某985高校大二学生刘子轩,报名参加一家英语培训机构主办的暑假美国高校游学夏令营,这个夏令营目前已经满额了,大部分报名者都是北京各高校大三以下的学生。如果说旅游已经是大学生寒暑假的保留项目,那么这几年不断升温的出国游,则为这一旅游热又加了一把火。出国旅游已成大学“必修课程”。(5月9日《中国青年报》)
●建议
要考虑家长承受力
毫无疑问,出国游的益处很明显,但我们也看到,出国旅游的成本却不低,少则一万,多则几万。这不是普通家庭所能够承受得起的。
现在出国旅游,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成了攀比的新载体。一个寒假,一个班级居然90%的人都出去旅游了。而一些家境好的同学更是出国过好几次了,这成为了夸耀的资本。一些大学生受其影响,明知道家中经济条件不太好,也要逼着父母借钱供其出国旅游,则是不足取的,也是需要警惕的。
一般情况下,对于孩子出国游这件事,不少家长在经济水平允许、没有安全问题的基础上都是支持的。然而,高昂的旅行费用,成为一些家庭无法承受之重。据2014年中国青年报社所做的“全国大学生旅游意向调查”显示,52.23%的学生表示旅游花费来自父母资助,40.81%的学生表示来自平时节省下的生活费或兼职收入。从调查来看,真正花自己的钱出国旅游的极少。况且,一些大学生拿着父母的钱出国旅游,还不懂得节省,有些父母连国内旅游也难得有几回,可孩子却总是想要出国旅游,这让父母情何以堪。
大学生出国游别成为父母难以承受之重,因此,大学生出国旅游要量力而行,不能成为压伤父母的最后一根稻草,要知道读大学已经开支不少了,如果还要逼着给钱供其出国游,那实在是新型的“不孝”。(王军荣)
●评判
不攀比就不必焦虑
学生出国旅游,在一些人看来,是一股攀比之风导致的。他们认为出国游是因为学生爱面子,是为了在同学面前高人一等。不能说完全没有这种情况,但是,这不会是主要的因素。出国游也是长见识、长知识的一种形式。就像报道中提到的一位出国游的女孩一样,她的出国经历就是“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英语口语水平快速提升”。可以说,出国游有一定的好处。
有人担心,出国游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事实上是,多数出国游的大学生是不需要担心这笔费用的。能够出国的、愿意出国的,其实都是家庭富裕的。出国的一两万元费用对于他们来说还真算不上什么。家里的经济条件允许,家里也不会感到有什么负担,他们的出国也就算不上什么了。对于这些家庭而言,出趟国就犹如我们坐趟公交车,他们的出国有何不妥呢?
当然,有人还担心,别的同学都出国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是不是会有自卑的心理,会不会逼着父母砸锅卖铁也要到国外潇洒走一回?我觉得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但是也不需要过度。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有着成熟的心理。
我们需要做到的是规范学生出国游的行为。是出国还是不出国,学校不应该参与其中,如果学校和旅游公司搅合在一起则是不好的。我们还需要思考出国游的消化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出国游是完全的游玩,还是游学,开阔视野,借鉴经验,增加知识?路线的选择更应该侧重于增长知识。还应该做到的是,把出国同学的见识转化为没有出国同学的见识,让这些出过国的同学和没有出过国的同学进行交流、探讨。看到国外的长处,也要看到国外的短处,未来是大学生的,他们的眼界开阔了,未来的他们就能成为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郭元鹏)
●提醒
游学谨防“注水”
游学是好事,可以开眼界,能够长见识,在大学校园读了万卷书之后,行信息时代的万里路,对学生的成长不无裨益。为此,游学已经产业化了,只要拿出足够的钱,就可以轻松走出国门。
可是,游学需要钱,而钱从哪里来,决定了游学价值的高低。如果自己游学父母埋单,那游学也不过是说走就走旅行的升级版本,肯定也能在“游”中“学”到东西,却很容易让人想起坐在父母肩膀上的婴儿,虽然也算是登高望远,可吃力的却是在下面支撑的家长。已经成年的学生,还像一个巨婴那样,心理上实际并没长大。这样的游学水分不小。
其实,国外不少大学的学生,也会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游学,但不少都是带着问题或者课题去的,边打工边完成作业,更像是勤工俭学。也就是说,通过融入当地的生活,了解一国的人情风物,让这一段游学成为未来生活的地基。与其相比,国内很多组织者将游学狭隘地理解为先到景区逛一圈,再到学校逛一圈,有了后者的光环笼罩,就能顺理成章地学到不一样的东西,显然就有些叶公好龙了。
总而言之,现在大部分游学组织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在游学之旅中注入太多的水分,让参与的学生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始终隔着一层面纱。那么,通过自力更生,避免崽花爷钱不心疼以及谨慎筛选游学机构,乃至将游学当作未来生活目标的一部分,才可以理性地参与其中,又“游”又“学”。(赵红信)
●延伸
大学别成旅行社
旅游是不少人的热爱,对外界充满新鲜感的年轻人尤其如此;倘或家庭或个人经济能力许可,搭上交流学习项目的“便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既见世面又长见识,还可以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不少大学生家庭还不够富裕,主要靠父母家人辛苦打拼、勤俭节约,提供学业和生活费用是个不争的事实,这就有必要视自身实际量力而行“选修”,而不应跟风攀比异化为“必修课”。
目前有些高校设立了假期出国交流项目,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开放办大学,必要性和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正如有大学生坦承,“出国旅游会上瘾的!”动辄数千甚至数万的假期出国“游学”费用,显然令很多学生感到“伤不起”,或者令他们的家长一边埋单一边“擦冷汗”,而“最夸张的是一个寒假,全班90%的人都出去旅游了”,更可见在个别高校、班级“出国游”已经出现了过热现象,不能不浇浇“冷水”。
有教育界人士指出,新一代大学生大部分从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常常管不住自己的消费冲动,要从早加强理财教育,培养正确的理财观,以应对各种消费场合,这无疑是必须的,但仅此显然远远不够。一方面,整个旅游业的现实生态及有学生自曝“被坑”的经历,说明加强学生出国游承办旅行社的监管约束不可或缺;另一方面,高校不应忽视引导工作,更不能扮演“旅行社”的角色。
是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必要出国“交流学习”?出国“交流”是不是有必要“周游列国”?学生出国“游学”相关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是不是该有约束和监督?学生热衷出国游是不是都出于内心意愿,是不是存在“必修”导致的变相“逼修”?如此等等,高校以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把握,要积极引导,并且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否则,出国交流学习项目就可能变味、走样。(范子军)
●三言两语
这种事情最忌讳攀比。
——徐颖
有些学校组织的出国游都是和一些旅游公司合作的,要防止出现利益的交织。
——张琴可
家境好的学生出国旅游长知识,有何不可?看自己能力就好。
——王英登
周围就有这种拿着父母血汗钱炫耀的熊孩子。
——张阜东
世界那么大,趁着年轻应该去看看,现在打工机会不少,挣呗!
——李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孟东强
真正的游学,花费都是自力更生所得,哪有向家长要钱的?
——杨明
游学不能盲目,要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游学线路和目的地,不能一门心思盯着别人。
——纪小伟
海外游学“热”得不正常2012-07-13 |
徐 娟:海外游学“热”得不正常2012-07-13 |
燕山快笔2013-08-20 |
张玉胜:“见义勇为”也需量力而行2014-07-23 |
韩 睿:手拉手海中救人是见义智勇之为2014-12-10 |
“开学经济”考验家长理性2015-08-26 |
国企招毕业生应保证公平2009-06-18 |
微议室2016-03-24 |
新民晚报:国企招毕业生应保证公平2009-06-17 |
新民晚报:国企招毕业生应保证公平2009-06-1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