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图片评论-正文
忆“汶川精神”
郑国雄
//m.auribault.com 2018-05-15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映秀花开了,歌儿响起了,人间大爱的地方,洒满真情和阳光……”在汶川震中纪念馆回荡的音乐《映秀花开了》。转眼十年,歌声依旧,废墟已旧貌换新颜。人们是否还记得那年、那事、那人?

  革命战争中,前仆后继的中国人创造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艰苦奋斗的中国人有了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和唐山精神。十年前的今天,一场天灾,八方援助,在艰苦卓绝的受灾条件下创造生的奇迹,彰显出“汶川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在一个特定的时刻,一个特定的地方,因为一场特定的灾难而迸发出来的家国情怀。

  “汶川精神”是守护人民的责任担当。安得广厦千万间?似乎是历史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大难题。党中央、国务院用“对口援建”这一中国抗灾史上的伟大制度创新来解答。来自中东部地区的19个省市与四川18个重灾县及陕甘重灾地区结成对子,誓要重建美好家园。一条条绿色通道恢复通车、一批批救灾物资陆续抵达、一间间学堂医院拔地而起、一栋栋高楼工厂巍峨耸立。无不向世界人民展示着“中国方案”,彰显着“中国自信”,铭刻着“中国历史”。十年奋斗,四川让541万户、1200万受灾居民安居乐业,打造出汶川水磨、绵竹大乘、什邡马祖等特色示范村镇,兑现了“锦绣巴蜀、重临人间”的铮铮誓言。

  “汶川精神”是共赴小康的民族大义。汶川特大地震,是一次重大考验,考验的是民生,牵动的是民心。党中央坚持“以人为中心”原则,聚焦“不落下一户、不掉队一人”目标,从容、有序、有力地安排、协调、推进灾区重建。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在严峻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下,迎难而上、稳中求进,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六;15个贫困县摘帽通过省级达标验收,3769个贫困村退出,108.5万贫困人口脱贫。受灾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等地区无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悄然改变、日新月异。

  “汶川精神”是生死相依的大爱情怀。“汶川不哭”“四川加油”“中国雄起”至今依然铿锵有力、震耳欲聋。一双双沾满泥土的双手、一张张坚强不屈的面容、一幕幕传递爱心的接力、一个个赴川救援的亲人,依然铭刻在“5.12”的救援丰碑上。他们中有不畏艰险、探索地形的“生死空降兵”;有“不抛弃”“不放弃”,六小时刨出小女孩的平凡驾驶员;有摸遍全身,捐了5元钱的乞讨老人……大美无言,大爱无疆。十年前的灾难使全国人民同汶川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全国人民自发地捐钱捐物,支援灾区,以大爱情怀换来灾区人民重生的希望、生活的信心。“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那些为救灾牺牲的同志、战友、亲人,我们必将永远铭记。

  凤凰涅??,浴火重生。我们要铭记昨天、缅怀昨天、感恩昨天,更要展望未来、开拓未来、创造未来。以“汶川精神”为引,凝心聚力,助推中国梦,共创辉煌未来。

  (原标题:忆“汶川精神” 创辉煌未来)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