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左宗棠抬棺西征
王兆贵
//m.auribault.com 2017-11-06 来源: 学习时报
分享到: 更多

  公元1876年4月的一天,中国近代史舞台上出现了颇为壮烈的一幕:大队人马一路向西,一位大义凛然的统帅骑马在前,数名壮丁抬着一口棺材紧随其后。这位统帅叫左宗棠,时年69岁,挥师所向,是被阿古柏侵占的新疆。《清史稿》将这次军事行动记载为七个字:“宗棠舆榇发肃州。”舆榇,即载棺以随。那么,左宗棠挂帅出征为何要抬棺随行呢?

  1865至1875年间,中亚浩罕汗国军阀阿古柏,趁新疆内乱之机,侵吞了新疆大部分地区,自立为王,得到了沙俄及英帝国的承认,沙俄军队则乘机强占了伊犁;1874年4月,日本借琉球“牡丹社事件”悍然出兵台湾。一时间,西北、东南狼烟并起,边塞、海域同时告急。尚未从农民起义硝烟中缓过气来的清政府,面对双重危机举棋不定,朝廷中“海防”与“塞防”之争相持不下。直隶总督李鸿章等认为,新疆、伊犁乃化外之地,荒漠千里,地旷人稀,花巨资收回得不偿失。再者,“海防、西征,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这笔钱用于海防。陕甘总督左宗棠等认为,天山南北物产充盈,矿藏丰富,并非荒漠地,而是聚宝盆。我朝定鼎燕都,百数十年无外患,仰赖蒙古拱卫北方。新疆不保,则蒙古难安,外敌侵扰,防不胜防。若将万里腴疆拱手让给别人,岂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主张“海防、塞防并重”,强调收复新疆,势在必行。

  尽管多数朝臣持放弃新疆意见,但清政府并没有就此执行该意见,而是权衡利弊,在加强海防同时支持左宗棠的主张,于1875年4月,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就这样,在一片争议声中,左宗棠开始策划和筹措西征。经过一番充分准备后,采取缓进速决的战略方针,用不到两年时间,成功收复了新疆全境,尔后通过呈请朝廷派出使臣严正交涉,迫使沙俄交还了伊犁。自此,天山南北再次回归中国版图,粉碎了英俄瓜分新疆的图谋,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清政府采纳左宗棠的建议,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

  左宗棠之所以要抬棺出塞,除了鼓舞士气外,也可视之为内心告白:宁可血染沙场,也绝不战败而归,展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壮士情结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牺牲精神。让那些反对西征的人,瞠目于前,结舌于后。尽管此前他曾说过“胜固当战,败亦当战”之类的话,尽管此后关于他的争议并没有就此消弭。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