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白 露
田东江
//m.auribault.com 2017-09-07 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今天是白露。白露是9月的头一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名第十五,标志着整个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唐朝孔颖达云:“谓之白露者,阴气渐重,露浓色白。”当然了,这些变化在岭南不会有什么感觉,不仅白露,二十四节气大抵都与这里合不上拍。比如立秋过去一个月了,谚曰“一场秋雨一场寒”,然而雨也下过几场,但广州若用前人的“节过白露犹余热”也还远远不能达意,因为气温根本就和盛夏没什么两样。“十场秋雨要穿棉”就更有天方夜谭之感了,余落籍此地已整整32年,尚从未着棉。

  露,即露水,是水汽遇冷凝结于草木土石上的水珠。在昼夜温差大一点的地方或时间段,露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诗·召南》有“厌?判新叮?癫毁硪梗?叫卸嗦丁保?撬邓?幌胩烀涣恋氖焙蚓透下罚柯飞系穆端??嗖缓米呗铩L旌?耍?呕帷奥杜ㄉ?住保?饩跋笤谖业墓氏缂?溲俺!!妒?で胤纭分杏须谥巳丝诘摹拜筝绮圆裕?茁段??薄拜筝缙嗥啵?茁段??”“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按周振甫先生的解释,这里的白露并非节气名,而是真的白色露水。韩愈《秋怀诗十一首·其二》中,“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青青四墙下,已复生满地”云云,说的也是这种情形。韩诗旨在借用露水这种自然现象,通过“寒蝉暂寂寞,蟋蟀鸣自恣”,来阐明“适时各得所,松柏不必贵”的道理。虽是正宗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不过,非但没有“乱哄哄”,反而十分遵从自然规律就是。

  白露作为节气关联的自然与人文,《逸周书》里有个简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凉风不至,国无严政。白露不降,民多邪病。寒蝉不鸣,人皆力争……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鸿雁不来,远人背畔。玄鸟不归,室家离散。群鸟不养羞,下臣骄慢。”前人关于天人感应的那一套,还有传说中的玄鸟之类,姑妄听之可也,但天凉了进而冷了,“鸿雁来”及“群鸟养羞”却不会差。对身居南国的人们来说,目睹“鸿雁来”是种奢望。当此白露之际,不免记起儿时在华北平原的生活:每当听到雁鸣之声,往往便仰望天空,盯着南飞的大雁,虽然雁阵只有“人”字和“一”字两种,还是百看不厌。这样的情景现在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因为一方面自然生态恶劣了,另一方面人的出手也相当之狠了,大雁其能幸免乎?比方同样是飞来温暖地方过冬的禾花雀,所经地域从前些年起便遭到了层层捕杀,以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2013年将禾花雀从“易危”级别提升至“濒危”级别,跟大熊猫一个待遇了。人们之所以如此,在于认为禾花雀很补,所谓“宁食飞禽一两,莫食地下一斤”……

  至于“群鸟养羞”,是我们不难想象的情形。羞,同“馐”,美食,李白《行路难》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那么,“群鸟养羞”是说冬天要到了,鸟儿们都知道把好的食物积蓄起来,准备过冬。关于“鸿雁来”,法国导演雅克·克鲁奥德拍摄过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录片《鸟与梦飞翔》,我们可以借助镜头重拾往日的记忆,进而对大鸟们飞过湖泊、田野、沼泽、大海,飞越峡谷、雪山、城市、农村,还能产生相应的理性认识,加上角度绝美的画面,带有禅意的配乐,电影在震撼我们心灵的同时也在提醒我们:要保持对于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关于“群鸟养羞”,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纪录片《地球脉动》中,可以一窥相当之多的细节。从南极到北极,从赤道到寒带,从非洲草原到热带雨林,再从荒凉峰顶到深邃大海,电影中拍摄到的难以计数的生物,无不以极其绝美的身姿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又是一部难以逾越的经典之作。

  像二十四节气中的众多“兄弟”一样,白露也与农业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自然是由节气的“出身”所决定。如宋张知甫《可书》云:“浙人以白露节前后早晚得雨,见秋成之厚薄。如雨在白露前一日,得稻一分,前十日,得十分。白露后得之,则无及矣。”类似的表述,还有“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等,意谓白露前后如果有雾,则稻穗易实。在一些地方,白露节气还产生了相应的民俗。如明初松江人顾禄《清嘉录·秋兴》载:“白露前后,驯养蟋蟀以为赌斗之乐,谓之秋兴,俗名斗赚绩。提笼相望,结队成群。呼其虫为将军,以头大足长为贵,青、黄、红、黑、白,正色为优。”按照家景星《斗蟋蟀记》的说法,“白露后开斗,重阳后止斗”。

  “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唐代颜粲的《白露为霜》,则是借节咏怀了。唐诗中的此类作品,大约首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节气只是一年当中的一天,是人们根据自然规律赋予其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因而任何节气都不免会染上浓浓的人文色彩。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