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儿科医生日记
潘维伟
//m.auribault.com 2016-04-12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更多

  在微博和朋友圈,经常有人抱怨医院儿科“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认为医生不敬业;也有患儿家长一语不合就对医生拳脚相加,加剧医患矛盾……北医三院儿科主治医师潘维伟记下了自己一周的工作情况。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窥见儿科医生真实的工作状态与困惑

 □星期一

  雾霾红色预警中的北京,地铁加公交的出行还算便利。

  7点50分到了医院,已经有30多个孩子在等着我。自己暗暗鼓劲,努力,上午争取看到50个。

  8点开始看病,到10点钟,我和另一个普通号的医生,已经看了近50个病人。这时,专家号已全部挂完,普通号候诊也已排50多人。

  护士妹妹们告知家长,因为患儿多,候诊时间大概有3个小时。有些家长的情绪起来了,甚至围到了分诊台,不满的声音传了过来。“这么多得病的孩子,你们三院这么大的医院,就不能多加点医生吗?”

  一天下来,不好意思的是,我竟然还给夜班留了20多个没看完的病人。护士妹妹说:今天病人不少,有700多人。

□星期二

  8点到10点,秩序井然。10点之后,情况不一样了。

  前面挂号的家长陆续都来了。这时,一个挂到70多号的家长总是不断进诊室,问我看到多少号了。11点多,总算轮到他了。他的孩子其实就是咳嗽了2天,也没有发热,只是普通的感冒。我3分钟看完了,给他开完药后,没想到家长冲我发起火来了:“啊,等了4个小时,你3分钟给我打发了,你有没有医德呀!”

  我首先给他解释,孩子的病其实并不重,可以不用来医院的。吃点小药就可以了。可是,家长还是不依不饶。

  这时,我认真地跟他说:“我3分钟看一个病人,您等4个小时就看上了。要是我10分钟看一个病人,您还不得等10个小时呀。”

  家长想了想,好像是这么回事,一句话不说走了……

 □星期三

  今天我上儿科急诊大夜。

  晚上8点准时接班,大夜班终于到了,显示器上显示着等待的七八十号病人。我长出一口气:加油看吧!

  可是,我越看心里越憋得慌:这都是急诊的病吗?

  “孩子嗓子有点疼,也不发烧,您看给开点药预防一下。”

  “孩子这两天吃得有点多,您给开点助消化的药。”

  “我们明天要去外地玩,开点药给孩子备着。”

  我真是服了。这是急诊吗?

  我实在忍不住,问了一个孩子就有一点嗓子疼的家长:“您为什么要带孩子看急诊?”

  家长回答我:“白天上班没时间呀,下班没事了,过来看看。”我顿时无语。

  宝贵的急诊资源被占后,真正该看急诊的孩子,就有可能被耽误……

  很多家长缺乏育儿的基本常识,分不清何为急诊。他们很难接受的一个观念是,绝大多数感冒发热是可以在家自己护理的,并不一定要来医院。其实,小病到大医院看,不仅加重了看病难,还容易使孩子交叉感染。

  看来,儿科科普真的很重要!

□星期四

  夜班后难得的休息。

□星期五

  今天是新生儿42天复查门诊,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吧。我终于有时间好好跟家长说说话了。

  家长们也比较满意,每个人走的时候都说“谢谢”,我自己心里很舒服。我心想,什么时候,在儿科门诊也能少看点病人,有时间和家长多交流就好了。

  其实,很多家长还是懂道理的。只不过,这个浮躁的社会使大家都变得浮躁了,接受的不实宣传、医疗分级转诊制度不完善等,都使得家长逐渐不信任医生,不信任医院。

  小医院没人去看,大医院挤爆棚。巨大的工作压力和低下的待遇,使儿科医师大量流失,儿科医师们正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

□星期六

  今天重病人可真多!医生要像哪吒有三头六臂就好了。

  这边刚接起病房来的电话,急诊室输液的孩子体温又高了,得打退烧针;这边抢救室里来了一个惊厥的孩子,刚处理好,又来了一个给孩子喂错药的家长,要给孩子洗胃。终于洗完胃,刚坐在诊室里的椅子上,又有家长抱着孩子冲进来,嚷着一定要先给他们孩子看……

  我的头都快大了!

  我当初选择这份职业,是因为热爱这份职业,觉得做一名儿科医生很光荣,也很有成就感。但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又有道不出的辛苦。儿科又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因为多数患儿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医生如果经验不足或观察不够细致的话,很容易出事……

□星期日

  今天,遇见一件闹心的事情。

  我们科护士正要给一名2岁的儿童输液,孩子哭闹不止,护士第一针没扎出血来,当护士拿着针头试图在血管里移动时,孩子因恐惧而放声大哭,一旁的家长见“没扎好”,立刻暴躁不已,不仅大声呵斥护士,还动手推搡了她。

  那位小护士委屈地站在旁边,悄悄抹着眼泪。后来,我去跟家长解释了半天,家长还是怒气不消,一会儿说要投诉,一会儿又说要找领导……

  谁不想一下子给孩子扎上点滴?可是,孩子本身血管就细,而且发热腹泻后血管条件不好,就更不好扎了。

  我也是一个三岁男孩的爸爸,我理解家长们在孩子生病时焦急的心情。可是,如果这样不理解护士,以后儿科护士不是会越来越少了吗?儿科的医护们,是孩子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孩子,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

  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包容。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