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故事|叶嘉莹:回国教书是我一生唯一的选择-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人物

中国人的故事|叶嘉莹:回国教书是我一生唯一的选择

2019-09-10 13:17:31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曾有人这样介绍叶嘉莹:“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标和灯塔”“她的文雅、博学与诲人不倦的长者之风,让她成就了令人敬仰的、崇高的师德”。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众多光环和头衔中,她总说:“教师是我最看重的身份。”

  叶嘉莹。南开大学供图

  在第35个教师节,我们走近叶嘉莹,走近“一位‘穿裙子的士’”,我们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

学为人师,

  她的课里深藏着一生的持守

  一个小男孩问叶嘉莹:“什么是诗?”叶嘉莹反问:“你的心会走路吗?”小男孩疑惑地摇了摇头。叶嘉莹笑了笑,问男孩:“你的故乡在哪里?是否想念那里的亲人?”男孩回答:“远在河南开封,常想爷爷奶奶。”叶嘉莹点头说:“对了,想念就是心在走路,而用美好的语言将这种想念表达出来,就是诗,所以‘诗’就是心在走路。”

叶嘉莹在温哥华为幼儿讲古诗。南开大学供图

  上叶嘉莹的诗歌课,没有教材、直抒胸臆,学生们却常听到不肯下课。“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一时传为佳话。

  她的课,为何如此神奇?因为,其中藏着人生起伏、藏着精深学养。

  “我从小是关在家门里长大的,所以像荡秋千、跳绳我都不会,我就是读诵诗歌。”叶嘉莹生于1924年,在诗书之家的熏陶下,她幼时便已熟练掌握平仄声韵。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打碎了她平静的生活。当时叶嘉莹的父亲在上海航空公司工作,上海沦陷后,他音讯全无。母亲忧劳长逝,那一年叶嘉莹17岁。1948年冬,叶嘉莹随丈夫抵达台湾。1949年,丈夫因白色恐怖被逮捕,叶嘉莹的生活再次跌入谷底。

  1962年叶嘉莹和台大中文系一年级学生合影。南开大学供图

  国破家碎,亲人四散。一连串打击,在最难捱的时光里,是诗词支撑叶嘉莹继续面对生活。“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动荡不安的祖国大地上,叶嘉莹写下一首《咏莲》,她说:“我平生经过离乱,个人的悲苦微不足道,但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文人格、品性,是污秽中的一点光明。”没有哪些悲剧是古代的诗人词人没有经历过的,诗词能抚慰受伤的灵魂。在那些颠沛流离的日子里,她失物无数,但在海外寄居多年的教学资料、录音录像、笔记等,一本、一件都未曾丢弃。在叶嘉莹眼中,那些日益模糊的字迹如星光明月的万顷光华,照亮她所有绝望与灰暗的时刻,是“宇宙间最宝贵的东西”。

  叶嘉莹在古典诗词的滋养中振作起来,上世纪60年代,她赴北美讲学,从此,打开了一扇将中国诗词之美介绍给世界的窗。

  1997年叶嘉莹在美国剑桥为哈佛大学本校及外来访问的学人讲演。南开大学供图

  “我每天要查生字,然后第二天去上课。我就用最笨的英文连比带画地讲给学生。即便是这样,听课的学生从十六七个一下子增加到六七十个。我过了两年一天到晚查生字的生活,英文进步了很多。”虽然语言受限,但叶嘉莹依然能将中国古典诗词讲得生动有趣、细致入微,她学习的潜能也在实际教学中被激发出来。因为常在图书馆到半夜,哈佛大学图书管理员交给她一把钥匙方便查阅资料。

  过了语言关,叶嘉莹有了更多可以支配的时间。“我不但听西方人讲英文诗的课,还听文学理论的课。”叶嘉莹在海外的那段时间正是西方文学理论风起云涌的时代。“我还把所学到的文学理论都用来分析我们中国的诗词,我可以把诗词的好处都讲出来。”在西方从事教学工作,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是叶嘉莹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重要贡献,获得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教书仅半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就史无前例地授予叶嘉莹终身教授的称号。1990年,叶嘉莹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的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1990年叶嘉莹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接受颁发证书。南开大学供图

  有学者评价说:叶嘉莹衔接了传统与现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与现代出现割裂,许多青年学生已经读不懂历史上众多伟人的经典诗篇。叶嘉莹为诗歌教学带来审美体验,数十年笔耕不辍,通过再度诠释,为古诗词接续新的生命。

  精深学养,给学生们美的享受和对知识的热爱;人生态度,让学生们学到豁达坚韧、百折不挠。从叶嘉莹的课堂中,走出了白先勇、席慕容等作家,学为人师,是她一生的持守。

1 2 共2页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致敬70年|林巧稚、屠呦呦......她们在中国医学事业的舞台上光荣绽放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即日起,女性之声特别策划并推出“致敬70年·她们撑起半边天”系列融媒体报道,通过聚焦来自不同领域的杰出女性群体,回首新中国成立70年来走过的峥嵘岁月和光辉历程,展现70年来“她力量”撑起的“半边天”。

  • 中国人的故事|叶嘉莹:回国教书是我一生唯一的选择

    曾有人这样介绍叶嘉莹:“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标和灯塔”“她的文雅、博学与诲人不倦的长者之风,让她成就了令人敬仰的、崇高的师德”。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众多光环和头衔中,她总说:“教师是我最看重的身份。”

  • 【新时代应急先锋】西藏日喀则地震台欧文东:驻扎14年谱写高原防震新篇章

    在防灾科技学院上学期间,欧文东一直将“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他决定到西藏工作时,各种质问接踵而来:你去那身体能受得了吗?去了谈对象照顾父母你考虑过吗?面对这些问题欧文东坦言:我的家国情怀就是奉献艰苦地区。他义无反顾,还是来到了西藏,来到西藏自治区地震局工作。

  •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韩祖杰:铁路测绘技术大咖

    韩祖杰,1995年参加工作,现任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国家工程实验室航测遥感实验室主任,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青年奖、火车头奖章、2017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带头人等荣誉。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