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媒体报道,近日著名作家金庸(本名查良镛)将作家江南(本名杨治)告上法庭,起诉江南及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精典博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州购书中心有限公司著作权侵权,要求“立即停止侵犯原告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停止复制、发行小说《此间的少年》,封存并销毁库存图书”,并公开道歉,共同赔偿经济损失人民币500万元。
金庸与江南的这场官司由来已久。起因是江南的著名小说《此间的少年》当中大量使用金庸武侠小说的经典人名,被质疑涉嫌侵权,而作者江南以及小说主要发行方则将问题界定在“同人文”(把某部甚至某些原创作品人物置于新的环境,加入自己的想法而写成的新作品)范畴之内,即对其他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中人名的化用是互联网时代“同人文”习惯性做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近10年的时间里,双方就这个问题一直争执不下,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此次正式起诉算是掉下的第一只靴子,而诉讼案的结果也就是待落的另一只靴子,可能对“同人文”乃至整个网络文学产生较大的影响。鉴于金庸的诉讼要求包括封存并销毁所有相关库存图书,业内人士表示,今后网站和出版方很可能关闭频道并停止签约“同人文”这一类型的作品。
近年来,著作权的问题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呈现,其引发的讨论也在不断开拓深度和广度。借鉴和抄袭之间的区别如何界定?“同人文”类型和侵权行为的性质与分界在何处?以现有的法律条文审视,这些问题很难得到清晰的答案,硬性的抄袭、侵权的判定和软性的借鉴、化用的定性,在利益各方看来,存在着一个非常明显的“语境时差”。
以《此间的少年》为例,书中直接使用了“郭靖”“黄蓉”等金庸作品中广为人知的人物名字,但其人物小传、人物关系以及重要情节则是另起炉灶,与原著并无关系。在江南初次创作并在网站发表该小说的时候,“同人文”作为网络文学的一种形式已经广泛存在,网文作者们以既有作品中独特的标签生发出新的周边创意甚至是独立创意,形成作品,他们的“语境”保持着与互联网社会当中主体认知共通的一致性,以人类全部知识与信息的总和,作为自我知识储备取用。在这个语境中,经典作品与流行语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当下爆炸式知识与信息的一部分。
而在金庸等原著作者看来,一字一句皆出自原创,若有改动则属侵犯版权。在这个语境里,因为知识和信息生产周期的漫长和艰辛,知识生产者往往单打独斗式地创作作品,以全新的作品面世。但面对“互联网+”和IP开发,原有的知识生产体系正在面临考验。人们讨论知识和信息碎片化的利弊,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成为事实。正是由于秉持不同话语体系的社群对知识和信息的认知偏差,版权问题在当下显得尤为“分裂”。
目前,相关判例仍然主要依靠司法解释以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法律规定不够明晰。因此,金庸诉江南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案的结果值得关注。社会应该保护原创版权,也应鼓励创意创新,法律在其中的衡量,对一类网络文学产品的“兴亡”有重大影响。此案无疑具有示范意义,在网络文学已蔚为大观的当下,无疑是值得严肃讨论的话题。
吴云青:“浪漫”比“排名”更值得关注2014-02-18 |
左中甫:“四环变五环”是一次成功的形象公关2014-02-25 |
姜伯静:《蜗牛》进小学语文教材?还不如《...2014-06-16 |
朱 巍:500万,必须让于正疼一下2014-12-26 |
刘大山:“冷一冷”,是最好的告别2015-01-12 |
魏润身:敬而暖之的金庸2015-04-01 |
新京报:仰视和俯视汪国真都是误读2015-04-27 |
濂 溪:破解改革“痛点”需干部打通“任督...2015-06-12 |
盗挖雪莲暴露“驴友圈”乱象2015-08-14 |
“扫地僧”也得先扎马步2016-03-0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