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主持人:3月9日,21岁的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小郑自杀身亡。他欠下60多万巨款,而父亲一生的积蓄只有7万。生前,他试图通过打工的方式完成自我救赎。临死前,他只有38.5元钱。一个缺乏约束和自制力的男孩,遭遇野蛮生长的贷款网络,“合谋”之下,走向毁灭。在此之前,他用自己以及冒用同学的身份,从不同的校园金融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高达数十万元,全部用于赌球。
凌寒(湖北):“1分钟申请,10分钟审核,快至1天放款,0抵押0担保,最高额度达50万元。”“大专及以上学历可申请大学生贷款,无需抵押,比信用卡便宜50%,100元~5万元额度等你来!”“诱人”的广告语后面存在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的“陷阱”。近几年,校园网络借贷平台迅速发展,也很受学生欢迎,可以快速满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买电脑、手机等产品的用钱需求。但大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没有偿还能力,最终还是要父母兜底,一旦消费欲膨胀,就可能陷入如小郑一样的连环债务之中,坠入财务“陷阱”,自己也会承担很大的精神压力和法律责任,乃至像小郑一样最后不堪重负,失去生命。
主持人:一名正值青春的大学生,选择匆匆结束自己的生命,令人无比惋惜。我们如何来防范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杨朝清(湖北):精神家园的荒芜乃至杂草丛生,让小郑在价值追求上迷失。渴望一夜暴富的他,试图找到一个迅速获得金钱、权利和尊重的通道,以此来迅速摆脱贫困带来的自卑、不安全感和身份的缺失。赌球以经济学的计算为内核、以成功学为诱因,让小郑以一种滑稽、扭曲的方式将自己的利益诉求呈现出来。说到底,将小郑逼上绝路的,不是网络借贷,而是他自己的贪婪、放纵与法律意识的缺失。不论是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还是强化对大学生的普法教育和风险防范教育,抑或给大学生精神“补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规范网络贷款既需要“紧箍咒”,也需要给大学生打好“预防针”。
主持人:对日益膨胀的校园网贷,是否也有必须反思的地方?
余明辉(河南):必须追问的是,网贷审核严肃性何在?固然,小郑这一“大学生网贷致死”事件并不能证明“网贷”消费等有多少原罪,但小郑能够通过借来的学生证、身份证等虚假信息和虚假签名(冒用学生信息签名),顺利通过“网贷”的方式拿到50多万元之巨的款项,也就说明了一些“网贷”经营者在网络放贷过程,对相关信息审核的虚无,甚至缺失,达到了多么令人惊心的地步和程度。
李丁乔:大学生贷款血拼“双十一”不可取2015-11-11 |
然 玉:大学生网贷消费 隐含双重风险2015-11-12 |
张松超:大学生网贷消费没那么美好2015-11-12 |
张传发:网贷消费须守住“双底线”2015-11-12 |
杨国营:大学生网购别过度“消费”父母2015-11-13 |
燕山快笔2016-01-14 |
众声2016-01-14 |
汪昌莲:莫让网贷“苹果”沦为失信“苦果”2016-01-14 |
宁静校园经不起脱缰网贷的野蛮冲撞2016-03-16 |
网贷进校园,监管要跟上2016-03-2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