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8年适逢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国内电视剧行业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然而,回顾2018年上半年的电视荧屏却不免让人感到失望,让观众追捧的“爆款”剧目明显不足。相比于“年度大戏”“良心之作”等广告语,当前电视剧的质量让人“心塞”。
我们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厚的电视剧题材富矿,类型、题材的多元化一直是电视剧产业引以为傲的景观。然而纵观2018年上半年的电视剧荧屏,战争、反特谍战、近代传奇、都市生活这四类题材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播出份额,历史正剧、社会伦理剧、武侠剧、情景喜剧等不少曾经风靡一时的剧集类型在市场上难寻踪迹。特别是一些号称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其情节、人物却远离现实。类型单一、题材枯竭、创新乏力,这些病灶集中体现为“剧本荒”,并成为制约当下电视剧生产的最为明显的瓶颈,由此又引发了各播出单位的“剧荒”。
越来越长是目前电视剧的又一通病。几年前,一部三四十集的电视剧便可称作“大型电视连续剧”。而今天,电视剧的体量越来越大,五六十集的电视剧比比皆是,有的甚至达到近百集。我们不否认其中有《甄?执?贰敦略麓?纺茄?某て?炎鳎???嗟娜词乔啃械摹白⑺?焙汀按叻省薄SΦ背腥希?朊谰纭⒑?缙毡椴扇〖静ツJ健⒆呔?坊?废呦啾龋???绲闹撇ツJ饺韵源址牛?獬晌?毕碌缡泳绮?档耐ú S械木缇低吠享场⑻ù??簦?械木缰飨吒榍场⒅?呷叱ぃ?械木绮欢系厍扒樘嵋?⑾录?じ妗??映さ氖遣?返氖奔洌?撕Φ娜词亲髌返钠分省?/P>
当下电视剧的表演也不能令人满意。一部“大戏”选择演员,往往不看演技、角色贴合度,更看重的是演员能够带来的热度、话题和流量,“大明星+大IP”成了一部剧想要成功的标配。于是,明星代替了演员,偶像战胜了实力,小鲜肉挤走了老戏骨,行业乱象愈演愈烈:“天价片酬”屡攀新高,“阴阳合同”屡见不鲜,“先敲演员,再写角色”似乎成了创作“铁律”,“三分拍摄,七分炒作”俨然成为行业“共识”。当所有制作部门都在给一两名主要演员打工,真正用在摄影、置景、特效等环节的预算所剩无几,剧集品质又谈何提升?
最近,随着影视剧产业政策的规范导向和市场的自发调整,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善。行业普遍意识到,一部剧成功的关键只能在于作品本身。一方面,创作者要主动在作品中融入主流价值、美好情感,将向善向上的价值观作为创作的首要标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剧集的“品相”“品质”,将有限的资源更多地用在制作环节,打造良心剧、精品剧。在当下的文艺生态中,电视剧作为一种刚需产品,对精品力作的需求尤为强烈。国产电视剧产业亟待一批好剧来开辟新机、扭转困局、提振市场,这既需要向优秀的传统回归,也需要对既有模式有所超越。
(作者:朱传欣,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讲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